[摘要] 《召唤》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赫西描述美国传教士大卫.特立达珀青年时期来华传教到晚年在中国背弃传教运动的一部奇书。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实际上囊括了整个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在华传教事业的风云流变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本文依据小说文本发掘了隐含其中的去宗教叙事,分析了作者是如何通过主人公接受“召唤”的宗教冲动到痛苦地失去信仰的历程,从不可知论和无神论的立场否定了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信仰,并通过深描其个人传教事业的不断失败表达了传教运动脱离中国实际的尖锐批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从作者个人写作的历史背景、文学虚构与历史主题的关系等角度探讨了小说去宗教叙事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召唤》;赫西;大卫.特立达珀;美国对华传教运动;基督教青年会
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作家联盟主席的约翰.赫西晚年出版了近700页的长篇历史小说《召唤:一个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小说主人公美国传教士大卫.特立达珀(以下称大卫)1905年来中国传教,抗战中被日本人关进集中营,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打老虎”运动中被逐回美国。这样的故事在来华传教士中并不罕见,罕见的是这位传教士对传教运动的失望与日俱增,在集中营时背弃了基督教,最终脱离了在华传教运动。国内学者从美国文学视角的研究都局限在中美文化交流及强调中西文化隔阂等方面。但是如果从中美关系史的角度看去,这部小说以充满宗教意蕴的“召唤”为题目,通篇讲的是一个被上帝“召唤”到中国的传教士,竟然在中国失去了信仰和背弃了传教运动的故事。这种实际上的去传教运动叙事与美国史学对传教士和传教运动的主流看法是不一致的。这个悖论才真正是赫西想要表达的主题,而这一点在过去却被忽视了。
因此,本文将结合史实围绕小说去基督教的主题,首先要探讨赫西是如何处理小说主人公大卫从被上帝“召唤”到最终失去了“召唤”他的上帝的。其次还要考察赫西为什么会这么来写传教士和传教运动的?希望通过这种解读,帮助我们了解美国社会对来华传教运动的多元反思,在文史叠加的视野下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上中美文化宗教相遇中的跌宕起伏。
作者:陶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