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社会到来,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交融、渗透,一些现实社会问题以特定符号首先现身于网络空间。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贫困人口特征的“隐形贫困人口”火爆网络,迅速发酵,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目前学术界对“隐形贫困人口”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而网络上则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有吃有喝有玩,但消费入不敷出的人定义为“隐形贫困人口”。“隐形贫困人口”网络热词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传统“贫困人口”概念一次的变形与衍生,其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进的新阶段,导致消费理念变迁,生活方式的更新,甚至新的群体、阶层认同的符号变化等诸多社会转型与变迁。如何准确把握“隐形贫困人口”新型符号的内涵,以及其与传统贫困人口的区别,并从深层次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大背景下,由此引发的生活方式、消费价值观念、新的消费行为、新群体认同符号等诸多社会系统的变迁。面对不同于传统贫困人口的“隐形贫困人口”,政府不能简单用传统脱贫方式进行治理,需要用新思维和新方式进行治理。
一、“隐形贫困人口”的内涵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伴随着生产力显著提升和人民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等新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补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1]。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也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其中,消费方式已经实现了由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昭示着人们对消费品和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随着从温饱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迈进,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需求提升,加上信息时代源自西方的以享乐至上为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思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消费模式,这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而网络信息作为词语符号新的孵化器,为“隐形贫困人口”概念的出现及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隐形贫困人口”概念
“隐形贫困人口”一词脱胎于传统的贫困人口概念,但又不是传统贫困人口概念简单的延伸与翻版,而是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从消费维度判断个人或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词语符号。新时代“隐性贫困人口”,在概念内涵上显然不同于传统一般贫困人口的定义内涵。根据我国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即被认定为贫困人口,收入绝对贫困是划分传统意义上贫困人口的核心标准。而“隐形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然超过了“贫困线”的标准,据统计,“隐形贫困人口”月薪一般在一万元左右,他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绝对满足的情况下,更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其贫困的原因不是收入的绝对贫困,其消费经常超出收入所能承受的收入水平,这种超前消费、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使得隐形贫困人口表面上看似衣食无忧,但本质上是通过透支目前乃至未来的收入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简而言之,“隐形贫困人口”的问题不在于绝对收入低,而在于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现有的收入水平,“隐形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也因超过收入水平的程度与消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二)“隐形贫困人口”的若干特点
首先,“隐性贫困人口”具有高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特点。“隐形贫困人口
的突出特点,不在于传统传统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低而在于消费水平高。与传统贫困人口相比较,“隐形的贫困人口”虽然收入不低,但往往不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控制经济支出,而且还经常性的冲动消费,这种超负荷的消费导致他们入不敷出,最终变成了“隐形贫困人口”。
其次,“隐性贫困人口”选择超前消费模式的生活方式。大部分“隐形贫困
人口”崇尚以个人欲望为出发点的消费模式,他们以及时享乐为目的,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入不敷出,这种“明天赚的钱今天花,将来创造的成果今天享用”的超前消费模式成为大部分“隐形贫困人口”的选择,反过来这种超前的消费模式也是他们成为“隐形贫困热口”的主要原因。
然后,通过消费来获得社会认同的符号。消费模式作为一种生活水平的外在呈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为表达社会身份、地位、品味、群体、阶层以及自我认同等内容的显性符号。在商品经济社会,购买商品除了因为其有使用价值,还因为商品具有符号价值,可以表达身份、阶层、兴趣等符号。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国人购买,不仅是富裕阶级疯狂迷恋奢侈品消费,新兴的“80后”“90后”也成了奢侈品的主力消费群体,也是“隐形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群体。“隐形贫困人口”为了标榜个性、彰显社会地位,选择通过消费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商品来被社会承认,从而获得社会认同。
二、新时代“隐形贫困人口”生成的原因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了消费需求方式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上,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二步发展战略,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人民收入水平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使得公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吃饱穿暖的“生存型需求”转变成如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发展型需求”。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水平的需求提高使得人们摆脱了衣食住行等生存型生活水平的约束,大众的发展型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欲望在社会物质、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也加速膨胀。自2015年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消费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内需与外需结构发生变化,内需占比增加;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新型消费由此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主导消费的结构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大众越来越重视品质、服务、个性化、品牌、享受等。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转变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隐形贫困人口”随之产生。
2、生活方式中消费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进口消费品增加,西方消费观念随之传入国内,特别是信息社会时代,互联网对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播更加快捷与便捷。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2] 纪秋发.消费主义的危害与遏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2]。对于消费主义而言,人们所消费的不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例如,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存型需求满足之后,开始注重发展型消费中的质量与内涵提升,受到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部分人群出现消费的无节制或者过度超出自己的收入能力,一些国人在国外市场高频次、大金额的购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消费主义有向我国蔓延的趋势。随着竞争的激烈,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青年群体面对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在空闲时间他们希望自己的身心能得到放松。因此,这些“隐形贫困人口”希望通过娱乐式消费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而此时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不断追求被众多的企业、商业经营者和媒体故意制造出来、刺激起来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的满足,即“虚假的需要”,消费主义所宣扬的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与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在向我国逐渐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