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推动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发布,高校需进一步拓展学生资助体系的效能,对贫困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文章对国内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展开比较研究,从双创的视角为高校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提供思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社会发展最珍贵的资源,也是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推手。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兴国”的重要使命。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使 “寒门子弟”得以圆梦大学,保证了教育公平,提升了高校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对于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已经初成体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贫困生的学费、食宿费等经济压力大大减轻。但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其就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每一年毕业季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当前,高校贫困毕业生由于其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就业率大大低于普通家庭毕业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首次在公共场合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一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时代新浪潮。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尤其是针对贫困生,应当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重点。
一、国内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现状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世界教育标杆。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投资占全国GDP的6%-7%,美国在高校资助的投入也非常庞大,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等四大类资金投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当前美国已经形成了混合型的资助体系、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多方式的资金资助,可谓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完备的资助体系。国内高校资助工作起步较晚,当前的高校资助模式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资助政策宣传效率不全面、贫困生认定制度不全面、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奖助学金分配不均等问题。
(一)政策宣传
宣传效率低下,工作推进困难。目前资助政策的宣传大多是通过学生资助信息网站进行的。以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平台为例,主页内容分为焦点信息、联系方式、资助体系介绍、常见问题、文件下载和政策解读等几个板块。整体而言,该平台做到了信息全面、内容明确等要求,但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学生寻找内容十分地耗时耗力,在网站的维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滞后、链接丢失等,学生难以了解资助政策动态,资助工作推进艰难。美国在资助信息网站的设计上值得借鉴,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在设计本校的资助信息网站时都会融合加入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相关元素,网站页面非常人性化,操作简单高效。
(二)资助款项分配
财政投入不够,资助覆盖不全。我国资助的资金总量相较于贫困生数目而言还是较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占有较大的比重,高校内获得资助的学生覆盖率比较低(30%)。此外,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并不同步,除国家级奖助学金是在每学年初评定外,校级奖助学金大多分散在整个学年。如此一来,既给学生带来了重复申请的不便之处,也使院校的评定工作更加复杂化。不同于国内,美国采取“资助包”政策,将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等)打包发放,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这种协调多种资助项目的分配方式可以有效均衡来自不同方面的资助,以达到公平的要求。
(三)贫困认定
认定制度缺失,缺乏体系支撑。当前国内高校贫困生认定和审核工作中仅仅依据“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生当地政府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贫困证明,以及本人自述的贫困申请书等。地方部门盖章的“调查表”或是贫困证明,很容易带有“人情味”,如果审核的第一环节不够公正,就会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受助受阻,造成了资助体系公平性的缺失。我国缺少家庭收入的申报制度、连续性的跟踪制度、群众评议、公示审批、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等,高校贫困认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亟需提升。美国通过“国会办法”对学生进行资助评定,有效计算贫困生的上学成本和预期家庭贡献得到学生经济资助需要金额,高校据此提供混合性资助。评定过程需要提供一系列相关证明并通过教育部门的严格审查,才能得到相应的资助,这样的制度不仅更加科学,也保证了资助工作的高效和公平。
(四)勤工助学
助学岗位稀缺,学工平衡困难。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贫困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会有专业教师指导,使得一些贫困生双创项目成果化,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勤工助学当前存在三方面的不足。首先,勤工助学岗位稀缺。学校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很多贫困生会选择寻求社会兼职,但是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容易被虚假广告欺骗。第二,工作学业协调困难。大学课程安排较为零散,部分贫困生将上课的时间用于兼职打工,这样既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也与学生的本职背道而驰。第三,岗位廉价,技术含量低下。高校提供助学岗位,一般有图书馆管理、食堂勤杂工、卫生区清洁、助教、助管、助研等,但如“三助”等职位门槛较高,不适合低年级贫困生应聘,校外岗位更是严重缺乏。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传统的资助模式亦称为“经济型”或“救济型”资助。该资助模式能够在短期通过直接的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或物质支持,解决贫困的实际困难,但其理念和机制上片面重视短期的经济资助,忽视了贫困生心态和意志上的长期培养,反而降低了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等、靠、要”的不良心理。此外,资助过程多以资金发放为终点,少有对贫困生的后续思想脱贫和心理上引导,导致不良消费观的滋生。
(一)基本内涵
发展性资助是一种新型的资助模式,相比单纯的经济援助,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经济资助可以克服短期困难,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性资助更强调学生主体型,从贫困生的需求侧出发,将以物质帮扶为终点逐渐转为以育人服务为主旨。资助向育人的过渡,由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步转变为“心理指导”、“思想引领”和“能力训练”的多元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感恩、诚信、责任等优良品质。发展性资助以贫困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克服短期困难的同时,又能兼顾长远发展;既提供了物质帮扶,又涵盖了心理、思想和能力的养成,使贫困生得到个性化的成长,有助于资助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双创与发展性资助的内在契合性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奖、助、贷、减、免、补、勤、保”的八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帮助了上百万的贫困学生圆梦大学。2015年全年贫困资助投入达到1500亿,资助学生人次达到8400人次。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时,仅仅是将国家、高校的资助金发放到贫困生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物质问题,但没有真正唤醒他们的脱困意识,更没有在能力上起到实质性的锻炼,一味地“输血”而始终不具备“造血”的功能,资助体系就达不到“育人”的最终目标。对此,有必要在当前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引导贫困生了解双创、参与双创,实现双创与资助的融合渗透,构建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性资助模式。
第一,双创强调双创者的主观能动性。双创是双创者对自己所有的资源或者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何进行为社会创造财富价值的活动。对资源的发掘整合,双创计划的构建完善以及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互补等都要求双创者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创造。对于贫困生而言,拥有的资源较少,但是普遍具有百折不挠、拼搏进取的精神,对成功和脱贫的渴望高于普通学生,因此,这一特殊群体对于双创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较强。
第二,双创要求双创者具备全面的素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仅相当于欧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六分之一。这说明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和双创实践,但是大学生的双创综合素质仍旧处于较低水平。双创是一项综合性水平较高的活动,要求双创者既能谈理论也能参与实践,既能在取得成果时保持清醒,也能在挫折浅滩中不忘初心,同时还要具备多元化的双创视野等等,对学生的知识理念、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价值观念都有要求。对于贫困生的发展性资助应当着力于培养贫困生的心理、能力、价值观等,合理引导其开展双创活动,使达到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教育目的。
第三,双创的最终实现必须经过实践。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双创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大学生在进行双创活动时,必须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例如战略布局和市场调研等,从项目的起步、发展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获得体会和思考。发展性资助也大力倡导实践性,我们应当为贫困生创造环境,供其进行双创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贫困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全面调控能力。同时尽早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换取财富,实现从贫困受助到自食其力的转变,达到脱贫目标。
作者:周辉 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