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产业扶贫在精准脱贫中的实践思考 ——以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为例
 
更新日期:2024-11-23   来源:中国报业   浏览次数:157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内容摘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抓手,

 
内容摘要:
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抓手,在选好扶贫产业类型、找准扶贫产业模式、培育扶贫产业骨干、培育多元产业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产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路子。
关键词: 特色产业 精准脱贫 实践 思考 建议

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地处甘州区城南41公里处,祁连山北麓,海拔2180米,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年均降雨100㎜,昼夜温差大,为典型的冷凉灌区,是甘肃省典型的插花型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当地政府全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方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对于做好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甘州区花寨乡经济发展主要以劳务输出、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曾有“田种老三样(小麦、豆子、大麦)、三年家无变(思想不变、面貌不变、收入不变)”的流传,原有以玉米、小麦为主要种植作物的农业产业已经难以为继。具体表现为:
1.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种粮难于致富表现为现实
由于干旱缺水, 致使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农业种植业在农民增收链中的贡献率十分低下。以当地乔姓农户为例。乔家三口人,总共8亩地,2013年,小麦收了900斤,每斤能卖1.08元;玉米900斤,每斤1元;再加上每亩地的种粮补贴115元,毛收入不到2100元。一亩地种子60元、底肥220元、尿素160元、农药60元……除去这些,一年能落个1200元就算多的了,还不算人工。全家一年种粮纯收入还不到1万元。只有让农民种地不吃亏,得实惠,才能保障粮食安全,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2.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
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
3.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未鼓励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有土地,有资源,有绿水青山,这些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从古至今,在农民眼里,“土地是可以刨出金子的。”然而,对于一些贫困户来讲,之所以不能从土地里刨出“金子”,就在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对适于农村的产业认识不够,对土地的充分利用不够,靠天吃饭缺乏基本保障,最终导致致富能力不强,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换取更多的收入。
4.配套服务未跟上
相关的资金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等尚未跟进,更谈不上充分利用。
传统产业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村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使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二、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助力精准脱贫
在明确“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后,“怎么扶”的问题,成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花寨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变偏远山村的环境劣势为发展经济的产业优势,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品牌高效农业产品,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品牌化的发展。
1.选准产业类型
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特色的产业类型,提高吸纳带动贫困农民脱贫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花寨乡利用沿山沿滩地域特点,种植各类中药材1583亩,种植旱地谷子13000亩,种植大豆、大麦、扁豆等小杂粮10400亩,特色种植面积达2.5万亩。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经营。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带作为实施扶贫战略、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推进贫困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来抓,建成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4个,基地规模达665亩,带动农户零星种植面积285亩。壮大设施农业高效经济。在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钢屋架大棚150座,新建日光温室100座,使全区沿山沿滩贫困片带设施蔬菜种植总规模达到了2500亩,促进了沿山冷凉灌区传统低产产业向高效优质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金花寨小米、银花寨胡麻油、花寨生态鸡,中药材和马铃署等小杂粮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花寨乡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作者:刘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产业扶贫在精准脱贫中的实践思考 ——以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为例

下一篇: 产业扶贫在精准脱贫中的实践思考 ——以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为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