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爱是失去:“认知场景”视角下《安娜贝尔·李》中爱伦·坡的诗歌美学
 
更新日期:2024-11-25   来源:   浏览次数:144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诗学中的认知场景视角来重新打开对诗歌经典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的理解与解读,以读者的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并且详细阐释

 
摘要
本文运用认知诗学中的“认知场景”视角来重新打开对诗歌经典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的理解与解读,以读者的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并且详细阐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所得所感所识,最终照应诗人爱伦·坡的美学理念及创作意图,二者结合生成本诗的创新性主题认知,即爱是失去。
关键词: 认知诗学;美;爱情诗;认知模型

引言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历经一百多年岁月的冲刷,欣赏者和研究者从未放弃过对它的热情,或是感动于其主题美,或是陶醉于其音韵美,或是沉醉于其意象美。辜鸿铭先生就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美国无诗,只有《安娜贝尔·李》称得上是诗。(辜正坤,2000)爱伦·坡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的创作拥有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体现在他的两篇文章中:《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和《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若将其精髓囊括在一个字中,那便是“美”。显然,这份“美”的传递是成功的。本文采用“认知场景”的方法来解析读者在阅读此诗时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并以此来照应和剖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理念,最终得出新的主题阐释。

认知诗学与“认知场景”
要解释“认知场景”恐怕还要从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的相关内容说起。认知诗学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有人称这是继“语言学转向 ”的又一次转向——“认知革命”。认知诗学是一种将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应用在文学文本解读上的新的思考文学的方式以及文学批评方法。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此三者:作者- 文本- 读者,之前的种种批评方法纷纷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一面,而认知诗学可以不局限在任何一个方面,无论是侧重作者还是偏向读者的理解,认知诗学都能够提供一种方式来探讨,并且可以研究这些不同的理解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知诗学并不是一个侧重点的转换,而是一个对整个文学阅读过程的根本性的重新评估。Peter Stockwell 在《认知诗学导论》开篇第一句说道:“认知诗学谈的就是文学阅读。”(1)“文学阅读”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阅读,文学”,而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做什么、去反思、去理解,这时我们的关注点就不再是文本或者读者,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其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认知过程。简单来说,认知诗学要研究的就是文本与读者间的互动: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得到了对于文本的解读。而读者的认知和心理过程的语境或者说背景,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类每天的经历实践中,植根于我们认知世界的认知方式中。这就涉及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本文借鉴的是“认知场景”(cognitive scenario)理论,Gerard Steen将其运用在爱情诗(love poetry)中,意图探讨读者在理解爱情诗时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结构的本质。他的观点是,读者为了理解文本,必须要启用动态的认知结构,即“场景”(scenario)。Steen发明了一个这样的结构模型并运用到理解爱情诗的分析中。《安娜贝尔·李》正是一首爱情诗,下面将具体阐述将这个场景模型应用到此诗的过程和结果。
作者:陈美青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爱是失去:“认知场景”视角下《安娜贝尔·李》中爱伦·坡的诗歌美学

下一篇: 爱是失去:“认知场景”视角下《安娜贝尔·李》中爱伦·坡的诗歌美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