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由于血管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急性局灶性损伤的神经缺陷,包括脑梗塞,脑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研究发现在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中,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发现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意义重大。国家卫健委启动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3],我院作为卫健委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医院,开展社区人群卒中风险筛查,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前以居委会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对2521名常住居民进行筛查。纳入标准:1)年龄≥40≤80岁;2)具有本地户籍或在该社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2)严重认知障碍、失语或理解表达障碍。剔除标准:1)问卷填写不完整者;2)体检值缺失者[3]。
1.2研究方法
采用《2017年度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社区人群综合干预调查表》进行筛查[3],筛查表包括筛查对象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家族史、基础疾病、及控制情况、血管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情况,记录数据有体格检查、卒中风险评级、心电图、实验室检查,高危人群行颈部彩超检查等,将筛查结果报送中国卒中数据中心。
1.3脑卒中风险评估分级判定
1.3.1高血压:高血压病史(二级以上医院诊断)或本次筛查测量结果显示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
1.3.2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 既往病史(二级以上医院诊断);本次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
1.3.3吸烟:主动吸烟: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 6 个月及以上者定义为吸烟者。戒烟者:是指吸烟者在调查时已不再吸烟者,并坚持6 个月以上。
1.3.4 血脂异常:既往病史(二级以上医院诊断)或本次现场测量,总胆固醇≥6.22 mmol/L ,甘油三酯≥2.26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 其中一项或多项异常可判定血脂异常。
1.3.5糖尿病:既往病史(二级以上医院诊断)或本次现场测量显示血糖升高,随机血糖≥11.0mmol/L 或空腹血糖≥7.0mmol/L。
1.3.6 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视为有体育锻炼,反之缺乏运动
1.3.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8 为肥胖。[(BMI=体重(kg)/身高 2(m2)]。
1.3.8脑卒中家族史:有二级以上医院明确诊断的,可视为有脑卒中家族史。
1.3.9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心脏瓣膜病、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等8项危险因素中3项及以上者,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脑卒中者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1.3.10颈动脉超声诊断指标:(1)颈动脉内中膜(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厚度为血管内膜到中层外膜之间的距离,正常值0-1.0mm,1.0mm<IMT<1.5mm提示颈动脉内中模增厚,IMT>1.5mm,局部不规则,向管腔内突出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2)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管腔横截面积狭窄百分比计算:1-49%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或闭塞。IMT厚度越厚,斑块检出率越高,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5]。
1.3.11同型半胱氨酸值:空腹血浆Hcy正常值为5~15μmol/L,理想值<10μmol/L,高于15μmol/L为高HCY血症,轻度15—30μmol/L,中度31—100μmol/L,重度>100μmol/L[6]。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分布
筛查2521人,其中男性984人,女性1537人,卒中低度危险人群1403人,占55.65%,中度危险人群489人,占19.40%,高度危险人群629人,占24.95%,其中既往TIA或脑卒中患者66人,占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