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并与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课程联系紧密,是运用植物学的知识与方法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等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直观性强、形态学术语多、外部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多样、分类复杂等特点,知识点分散、易理解难记忆。药用植物学教学包括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野外实习。通过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一、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方法单一[1]。开设的实验几乎全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写好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实验条件、实验学时的限制,实验课内容不能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如受季节、自然环境影响,许多植物材料的采集较为困难。
(二)野外实习效果差。目前野外实习的普遍模式是满山跑-满山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识别植物往往是就一个标本多次询问教师,依赖于死记硬背和短时记忆,对植物只有肤浅的认识,植物识别知识很容易遗忘[2]。
(三)考核评价手段不够丰富。实验成绩的判定并不考虑实验的操作,只以实验报告给分。学生为拿到高分,互相抄袭,轻操作,重报告现象较为突出[1]。
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药用植物学实验课上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内容
(一)优化实验内容,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理论课及验证性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具体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通过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野外实习打下基础。例如,选取“花”作为实验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选取一种类型的花作为研究对象。要求每组至少采集10种具有该类型花的植物,用专业术语描述其特征,编制植物检索表,制作蜡叶标本。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充分发挥校园植物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校园植物是学生最熟悉的植物种类,也是学生最易于观察和学习的植物材料。我校占地2600余亩,校园植被丰富,既有常见的栽培绿化植物,又有多种生态原生植物,并建有药用植物园。培养学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植物保护的意识。在识别植物的同时需要观察植物生长环境,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如喜阴还是喜阳、水生还是旱生、喜沙土还是黏土等。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不是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掌握植物的物候期可以很好地把握植物出苗期、花果期,避免错过植物生长期;还可以认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如益母草的基生苗和成年苗[3]。校园植物为植物物候的观察提供了便利。
(三)建立目标驱动的野外实习模型[4]。首先明确野外实习培养目标,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科属的采集任务,学生采集标本后通过查阅网络平台、工具书等自主定名,使学生熟悉掌握植物基原鉴定的方法,了解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养成仔细观察植物形态特征的习惯。将所采集的材料制作成蜡叶标本,掌握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能够熟练和正确地制作植物标本,使标本能显示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还能兼顾标本的美观;了解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样线调查、样方调查等,了解生境、群落和种群的描述;培养学生良好的野外工作习惯和意识,包括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等。目标驱动的野外实习模型能够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程、高度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微信学习平台[5]。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碎片学习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微信作为一款流行的移动终端社交软件,其所具有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交互功能使微信平台的教学功能得以实现。
首先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其中设立“在线教学”栏目,将知识点的图文和视频整合为一条完整信息进行推送,包括历年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中积累的图片视频资料。尤其将由于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实验项目,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反复进行观摩复习,使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界限,实现教学空间的延伸、时间的延长。设立“资源共享”栏目,国内外同类高校的课程资源,中国在线植物志、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多部影视作品,如《本草中国》、《本草寻源》、《中振说本草》等以及大量优秀的国外科教视频都可以在为“我”所用。设立“信息保存”栏目,将微信群内的聊天记录进行整理,将具有价值的保留下来上传到公众平台。
建立微信群,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沟通平台。方便师生交流专业和学习,以及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更深厚的感情,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