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 父子依恋的中介及其性别差异
 
更新日期:2024-11-26   来源:   浏览次数:4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目的考察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健康影响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81名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父子依恋与情绪健康

 
【摘要】 目的 考察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健康影响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 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481名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父子依恋与情绪健康进行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采用跨组比较分析父子依恋中介作用的性别差异。结果 (1)家庭功能与情绪健康正相关显著(r=0.18,p<0.01),家庭功能与父子依恋正相关显著(r=0.41,p<0.001),情绪健康与父子依恋正相关显著(r=0.37,p<0.01);(2)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父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Δ²=21.40,Δdf=6,p<0.001),在男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女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且具有性别差异。
【关键词】 情绪健康;家庭功能;父子依恋;青少年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ther-child Attachment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s’ Emotional Health and Its Gender Differences
WANG Yu-long1, WANG Yao1, TANG Zhuo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Hunan Changsha 410081,China;
2 Changsh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Hunan Changsha 4101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unction, Father-child Attachment on adolescents’ emotional health and the role of gender. Methods The family function, paternal 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health of 481 adolesc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ternal attachment were compared by cross group comparison. Results (1)Family func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motional health(r=0.18,p<0.01),family func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aternal attachment(r=0.41,p<0.001),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health and parental attachment(r=0.37,p<0.01).(2)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ather-child attachment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emotional health in adolescents were significant.(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Father-child attachment(Δ²=21.40,Δdf=6,p<0.001): the full mediating effect in male group while the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in female group. Conclusion Parental attachment play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health, and has gender differences.
【Key words】 Emotional health; Family Functioning; Father-child attachment; Adolescents
1 问题提出
情绪是个体对外在刺激的一种实时反应,体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也是个体经验和智慧的反映[1]。青春期的身心发展整体上带有一种“疾风骤雨”般的强烈和戏剧性特征,并且典型地表现为较大情绪的波动上。由于青少年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要求在情绪情感上逐渐脱离父母,追求一种情绪独立[2],使这一时期的情绪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型中,情绪往往被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相反的心理状态,认为两种心理状态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消极情绪的减少就意味着积极情绪的增多。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3][4]占据着重要地位,该模型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综合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完全状态。这一模型超越了传统心理健康模型非此即彼的单维视角,是心理健康领域的自我完善[5]。根据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情绪健康同样应该是综合了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统一结构,是对两种情绪状态的平衡结果。Bradburn(2017)也曾指出,个体的幸福状态是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综合结果,心理幸福感高就意味着积极情感超过了消极情感[4][6]。为此,该研究将情绪健康界定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平衡状态,是两种不同情绪的综合反映。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发生作用,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依恋理论。其中,家庭系统理论从宏观层面强调,一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状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孩子的身心越健康[7]。Olson(2000)指出,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功能的两个核心成分,它们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诸多研究证实了青少年情绪健康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8]。一项针对情绪障碍青少年患者和正常青少年的比较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状况差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抑郁、恐怖、焦虑等心理障碍[9]。还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的发挥过程和结果对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影响[10],而对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如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1][12]。亲子依恋理论则从微观层面关注孩子与父母良好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3]。在亲子依恋关系中,父子依恋在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通过游戏、挑战、冒险与鼓励帮助孩子探索世界[15],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应对情绪的方式方法[16]。实证研究表明,父子依恋在儿童抑郁症与自杀具有特定的作用,父亲的拒绝与忽视能预测儿童的抑郁症[17],安全的父子依恋是青少年焦虑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和出现更少的外在化问题行为[18][19]。
关于家庭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如何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发展,Magnusson和Stattin的“人-境交互作用理论”(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提供了很好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有远近之分,并根据与个体经验接近的程度将环境分为近端环境和远端环境[20]。Ross和Buriel(2006)发现,远端环境往往通过影响近端环境的功能进一步影响个体发展和功能发挥[21]。在家庭系统中,家庭功能是一个更宏观的环境因素,属于远端环境,而亲子关系则属于近端环境[22]。研究发现,家庭功能通过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23]。基于此,该研究假设,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青少年的亲子依恋发展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方面,Lamb(1997)的研究表明,男生在生命的第二年开始明显偏的互动,而女孩与父母的互动表现出不一样的偏好[24];另一方面,Buist等(2002)使用潜在生长曲线分析亲子依恋关系在青春期的发展,发现青少年依恋水平的变化受性别的影响,男生的父子依恋平均水平呈负线性增长,女生父子依恋平均水平的变化是非线性的[25]。这说明父子依恋关系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性别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该研究假设父子依恋的中介作用受青少年性别的调节。
作者:汪瑶1 王玉龙1 唐卓2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 父子依恋的中介及其性别差异

下一篇: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 父子依恋的中介及其性别差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