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巡视监督的推动下,高校领导层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标准初步形成,但是对实施机制进行规范的制度体系依然缺乏,内部控制环境还不完善。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需要高校内部所有层级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但目前有的高校领导层对内部控制规范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虽然按照规定制订了实施方案,但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力度不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大多为教授,关注更多的是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和学校的硬件投入,认为内部控制属于管理方面的事,是软实力,效果呈现不明显,更由于高校的特殊属性,实施内部控制的内生动力不足。有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有偏差,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的事,是财务、纪检部门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只求办成事,工作中被动执行的多、主动思考探索的少,得过且过,有的甚至有章不循,钻制度的空子。有的从事内控工作的人员怕得罪人,工作责任心不强、行为懈怠,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高校内部控制相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而言,时间滞后。高校目前的内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还不能够适应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控制方法单一,主要以“内部牵制”理念为基础,采用岗位设置、权限控制、预算控制等传统方法,很多高校对预算资金、实物资产等还没有开展或实施规范的绩效评价,更谈不上绩效控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经济活动有效控制的条件还不成熟。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分析的意识淡薄,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有的高校对基建项目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偿还能力,过度举债,加大了债务风险。
(三)控制活动不到位。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贯穿于各个层级和职能。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高校会计及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在业务层面控制上存在较多风险。一是基建及采购招投标。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经费的增多,基建和采购招投标等涉及到体量较大的基本建设工程、修缮工程、园林绿化工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类教材、服务外包等方面,因涉及的资金较大,权力寻租的空间大,容易滋生腐败,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领域。二是预算及收支管理方面。预算管理是高校主要内部控制手段,主要存在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刚性约束不足,随意性大,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无预算、超预算开支,执行进度滞后,预算列支真实性欠缺等。在收支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应收款项清理催收不及时或私设小金库,票据不规范,开支依据不充分,存在虚假列支问题等。三是实物资产控制方面。高校实物资产除房屋、设备、图书、家具等固定资产外,还有各类实验实训耗材、办公耗材、学生食堂材料、医药用品、各种维修材料等存货。有的高校尚未理顺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固定资产及存货的日常管理普遍薄弱,重购轻管,存货采购忽视效益,资产盘点及出入库管理流于形式、手续不严密,更谈不上标准化管理,导致存货浪费流失严重。
(四)内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4]。高校目前的内部监管体制还不完善,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同属于学校统一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同级,工作中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有的监督人员主动监督的意识不浓、监督能力不够强,有的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有的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开展的工作大多为事后审计,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未能做到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实时审计、全面审计,提前介入、主动介入、全程监督,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力度不大,内部审计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