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自信的培养与提升建议
 
更新日期:2024-12-10   来源:   浏览次数:3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大学应该培养出会学习、能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自信的综合型人才。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

 
大学应该培养出会学习、能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自信的综合型人才。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专业自信的理工科大学生,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结合自身特点,培养专业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由于每个人对于专业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同,在专业课学习上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现象,即专业课学习上的“马太效应”[8]。大学生要学会准确定位、自我剖析、自我总结,扬长避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开展有趣的专业小实验、制作专业展品等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激发自我的直接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来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专业自信。
成功的教学不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主导,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让理工科专业课的教学变得死板和无趣,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的兴趣,极大限制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混合式课程等,把学生从“坐着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来,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兴趣的激发主要是激发直接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则是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正所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共同体[9],要及时改进、完善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专业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和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兴趣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由点带面,全面建立、培养学生对专业的间接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为提升专业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入了解专业,树立专业目标
19世纪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己对该专业认知的影响。大学的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都是以专业进行建构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专业展开的,专业性贯穿于大学教与学的始终[10]。理工科大学生树立专业目标,强化专业自信的前提是转变原有的专业认知,改进学习方法。理工科大学生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的深入理解,培养自我的间接兴趣。在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活动中,有两类因素在同时起作用: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和智力因素组成的认知系统[11],这就需要大学生努力提高认知系统,再将对专业的认知转化为动力,完善自己的动力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中,广泛涉猎专业相关讯息,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专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寻找与专业的结合点,弥补高校与企业对接的短板,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准确树立专业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可以通过听取优秀校友分享报告和寻求专业教师帮助等方式进行刺激训练,汲取经验,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准确树立专业目标。
3、从理论到实践,应用专业知识
理工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12],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一方面,专业知识理论较强,知识点较为抽象难懂,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理解,辅以公式推导、例题解析和练习巩固,逐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使用,善于查阅相关资料,将专业知识由抽象难懂变为直观具体,从而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逻辑性强,知识点较为散杂,难以前后联系。大学生需要通过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视各章节中各知识点的细节,前后联系,掌握技巧,推导应用,举一反三,形成紧密的学科知识体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自信的培养与提升建议

下一篇: 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自信的培养与提升建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