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神奇的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地图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浏览次数:36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神奇的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地图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

 

神奇的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地图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能与信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如果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祭祀(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成为民族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而倍受人们喜爱。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那一场场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令无数外乡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的眼光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以致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终身伴侣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方方面面。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自2004年初启动以来,已将北京京西古幡乐、安徽民间花鼓灯、河南传统庙会文化、四川“卡斯达温”歌舞等39个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列为保护试点。“卡斯达温”歌舞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史上有非常重要的的地位,素有民族民间 歌舞“活化石”之称,2004年作为四川省唯一申报项目,入选文化部公布的全国39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6月,卡斯达温歌舞又被文化部列入四川省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水县卡斯达温歌舞传人组合和演艺团还先后代表四川省参加了中国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大赛、江苏省张家港市首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等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他们表演了“卡斯达温”歌舞,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里,笔者以图文并茂形式,全方位、多侧面探讨藏族民间祭祀中的“卡斯达温”礼仪性歌舞文化衍生特质极其保护利用路径。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充满激情的歌舞图片和通俗鲜活的文字,不但能从中领略青藏高原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精深广博与迷人风采,同时也能由此多少获得一些藏族传统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宝藏。

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的内容及形式

      “卡斯达温”,藏语意为“穿铠甲的人”,“卡斯达”藏语意为“铠甲”,“卡斯达温”歌舞,也称为藏族出征歌舞,是流行于四川阿坝黑水县上黑水和小黑水一带的藏族民间祭祀中的一种礼仪性歌舞,展现了原始的粗犷和豪迈,是远古代时期藏族出征武士在出征前所即兴表演的民间祭祀中的一种礼仪性歌舞。古代藏族武士出征前,为自己能够战胜敌人而祷告,众乡亲为亲人的吉祥平安而祝福,这是“卡斯达温”这种民间祭祀歌舞衍生的主要原由。过去,“卡斯达温”这种民间祭祀中的礼仪性歌舞多在出征前和牺牲武士的葬礼上表演,如今,人们在喜庆丰收、节庆团圆之时,同样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卡斯达温歌舞来抒发情怀。“卡斯达温”歌舞,虽然没有特殊的舞蹈技巧、华丽的舞姿和场面,但它那庄严雄浑的气势却负载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礼俗文化。##end##

        表演古老的藏族民间祭祀中的“卡斯达温”礼仪性歌舞时,一般都是由数十个武士身穿二指宽生牦牛皮手工缝制成999块长方形重叠串缀的铠甲衣,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秆或牛尾的皮盔或圆形帽,肩挂无数铜铃,手执长刀、戈矛、火药枪等兵器,在藏寨内绕行数圈后,以不断变换队形,相互对打、拼杀的列队表演来体现古代藏族武士英勇奋战状况的“征战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 牦牛皮上一般都印有吉祥的经文,横挂3排共9颗铜铃。出藏寨后,武士们在空地上围圈而踏歌起舞,边挥舞刀戈、边向天鸣枪,寨子里的妇女也随队伴随着沉稳、缓慢的的藏族多声部民歌,潇洒地表演着摇臂、转身、提腿、摆胯等舞蹈动作,使刚才激烈的厮杀场面重新回复到慰藉亲人和寄托哀思的气氛之中,男女动作大体一致,一般都是在慢歌快舞的节奏中进行。这时,父老乡亲们便提着咂酒(青稞酒)一程又一程相送出征武士们,一边敬酒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歌声时而委婉抒情,表现出难舍难分之情;时而高亢激昂,激励亲人英勇奋战;时而亲切尤如春风荡漾,盼望武士们凯旋归来。踏歌起舞者将勇武、豪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为藏族多声部民歌合唱,表演时或挥兵器,或抖铠甲,武士们在“哈宇、哈斯宇”的呼喊声中踏歌起舞。坚实的步伐声,铿锵的皑甲声和呼喊声,融汇成威武雄壮的气氛,踏歌起舞者高举双手,抖动双肩,把唱、跳和讲述融为一体,犹如“无伴奏合唱”,流淌出来的音符极具震撼力,尤其是跨步的反复转动带着原始的野性美,特别是其独特的“吼声”,仍保留着原始狩猎时期的痕迹,带有浓重的游猎遗风。这种歌舞散落于民间,虽然显得粗放,但是它却处于原生态状况,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更鲜活、更生动、更少修饰,美国人类学专家戈登女士看后大为惊叹,认为这种本色地道淳厚的原始歌舞对人类基因和文化学研究都很有价值。舞蹈结束时,武士们刀入鞘,枪柄落地,男女分别前呼后应发出高吭雄厚的呼喊,表现了古代出征的的悲壮情景。每次武士们出征时,全寨子男女老幼都要踏歌起舞,以营造森严、肃穆的气氛,来达到驱邪、镇魔和保护亡灵长存的目的,歌舞气势雄壮,规模宏大,体现出岷江大峡谷里黑水藏民族豪放粗犷、骁勇善战的民族气节,历史地再现了远古大地上,在土司制度统治下部落民族顽强不息的生存信念。民俗性很强的“卡斯达温”歌舞作为珍贵的、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度极高,目前能够跳“卡斯达温”的只有居住在黑水的色尔古区一带的古稀老人了,而且仅仅只有4位传承人、4副老铠甲散落民间。

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的文化特质

        “卡斯达温”中的舞蹈的身体姿态以胴体的轴间转动为主,基本步伐为右脚起步,连续做磋跳步和点踏步的动作,双手持兵器随体同边行舞。尤其是女性舞蹈,在行腔委婉的伴唱声中,踏着与男性相同的步伐,时而轻盈舒展、时而猛转身姿,时而柔韧刚健的动律,配合男子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雄壮、时而洒脱、时而强健的舞步和高吭的呼喊声,使歌舞具有悲壮、激奋的气势。且歌舞者身上的各式银饰和铜铃,随着身体的律动,发出悦耳的“叮当”声,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明快激烈、缓急相间的歌舞节奏,大开大合、轻盈洒脱、优美飘逸的舞姿,反映出与雪山草地共舞的藏族人民刚柔相济的气质和由此凝练而成的艺术审美追求。

    “卡斯达温”中的多声部民歌均为二声部形式,是一种远古流传至今的演唱形式,其组合方式为二部重唱与二部合唱。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武士们和歌手们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并总结出了重唱、合唱和声部结合方面的三条原则:—是两个人演唱时,一个唱“细”点,一个唱“粗”点、拍底脚。 “细”,具有高、尖之意;“粗”,含有低、厚之义,“挖底脚”是‘粗”的形象补充,意即浑厚。这就规定了二重唱上、下两个声部的组合原则和音色要求。二是一个人领,七、八个人穿。 “领”即领唱,“穿”即和唱,有穿插、陪伴之意。这是指合唱而言。“卡斯达温”中的 多声部民歌合唱与壮、侗、傈僳、羌等族的一样,不管和唱者人数多少,担任高音部的则始终只有一人,称为领唱。领唱者一般为经验丰富的老歌手。三是开头和结尾要唱得平,中间要唱起来鼓气。 “平”,即齐唱;“鼓气”,是指声部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对声部结合上的要求,同时也就确定了多声结构型的原则,即开始和结束部分用齐唱(合),中间部分用分声合唱(分)的分声部式支声型织体。“卡斯达温”中的多声部民歌,在演唱组合形式、演唱方法及调式构成等方面与羌族的多声部民歌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演唱组合形式均为同声(男声或女声)的二重唱、二部合唱,以及男、女声群体的合唱式对唱,没有混声形式。有些以和声丰富多彩、声调悠长而富于变化见长,有些则是复调穿插流动,犹如行云流水。演唱方法,女声多用平直的声音演唱,有时使用假声(但一般不用颤音);男声低沉、粗犷,大部运用幅度较大的颤音,恍如大地震动之声,又似群蜂振翅之音。这种颤音唱法比羌族多声部民歌运用得还要普遍,几乎在所有长时值的音上部用,颤音的幅度多为向上大二度,在羽音与角音上则常扩展至向上小三度。调式构成,除五声调式外,也用七声调式。“卡斯达温”中的多声部民歌以情歌为主,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卡斯达温”中的多声部民歌曲调悠扬,旋律低回婉转,强弱变化明显,娓娓动听,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演唱者善于使用颤音表现对情人的浓浓爱意,歌唱中有的句段用真嗓,有的句段用假嗓,随着情感的变化假嗓与颤音并用,声音变化自然和谐,长音和下滑音使用较多,只有心上人才能品味出歌唱的本意,形成风格独特的曲调,可谓岷江大峡谷黑水藏族厚重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声乐技巧要求高,演唱难度大,其演唱方法令人啧啧称奇。特别是男女声在两个声部的拖腔音上形成的小七度,造成两个声部的极度紧张,勾勒出一副高山荒野,空旷谷壑、身披铠甲的武土,举刀呐喊、狂呼的画面,体现出藏民族粗犷奔放的特征。

    旋律两个声部同一调式,两种性格,这一特性是由 “卡斯达温”歌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在岷江大峡谷突兀的藏族山寨里,突然莽号或猎枪声划过天空,顿时一片“哈宇、哈斯宇”的怒吼声在各碉楼哄然响起,吼声将男女老少聚集在藏寨举行各种仪式的一个圣地上,吼声停息,人们男前女后排成一个半圆形踏歌起舞,在激情燃烧的歌舞中,男人与女人的上肢动作有所不同,男子多有扬刚之气,战无不胜之感,女子则有阴柔之美,她们用歌舞祈求神灵保佑,祝愿亲人胜利凯旋。这种表演形式,是造成“卡斯达温”歌舞中出现多声部民歌合唱的一种可素性,同时又因踏歌起舞,男女表演的动作有所不同,使其两个声部旋律各带自己的性格。这两种不同的旋律性格,在统一的自由节奏中,将男女藏民共同的愿望揉合在一起,使之旋法自如,性绪任意舒展,人物性格鲜明,民族风格十分突出。  认真研究“卡斯达温”歌舞以“圆”为中心的文化特征,对于我们深入解读歌舞语言,进一步认识歌舞与人类、歌舞与自然、歌舞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掘歌舞形体的规律和把握歌舞艺术的客观审美标准,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卡斯达温”歌舞曲均属自由型节奏,为了增强气势和力度,在自由型节奏中,又多以四分节奏和拖腔节奏紧密相连的办法,曲式上,“降多”最赋有代表性,两个声部都是两个乐句构成段,段后再加—完全或不完全重复乐句,作为整个歌舞曲的终止句。

 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的衍生脉络

         “卡斯达温”歌舞源于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祭祀舞蹈,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祭祀舞蹈,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的山寨文化象征,逐步升华飞跃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象征。“卡斯达温”歌舞,是在“吐蕃藏文化东渐”的大背景下,东迁岷江大峡谷的藏兵与本地土著居民迅速融合后,经过漫长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项目。它既是集舞蹈、音乐、文学、生活、民俗于一体的藏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又是藏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它以婉转、高亢、互动、感人的歌舞形式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情趣而闻名于世。是我国藏族民间艺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它身上,闪烁着历代藏族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光芒,融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卡斯达温”歌舞千百年来在川西北高原上代代传承,更多地反映的是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它与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卡斯达温”歌舞的表演,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即兴性、创新性强。传承性和创新性的高度统一,是“卡斯达温”歌舞的重要特色。“卡斯达温”歌舞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它已经超出了民间文化活动的范畴,成为了黑水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由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精神内聚力量。“卡斯达温”歌舞具有强烈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间色彩,它反映的是岷江大峡谷藏族的风俗民情和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从中可以看到黑水藏族的历史、传统和信仰,以及人们何时、何地和怎样寻找与营造快乐,建立友谊的愿望。“卡斯达温”歌舞动作粗犷,节奏感强烈,热情奔放,较多地保留了马背文化“挽弓骑射,矫健刚劲的艺术特点,具有深厚的马背文化气息。据考证,卡斯达温”歌舞与西域歌舞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男女群舞,节奏由慢到快,并且都是在疾速旋转的高潮中结束)。卡斯达温”歌舞中七声音阶且多变化音为其的特点和西域歌舞的韵律,与吐蕃东迁岷江大峡谷的藏兵带来的阿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卡斯达温”歌舞在四川阿坝黑水藏族中,无论上层社会或普通民众,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群众聚会或亲朋好友小聚,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四川阿坝黑水藏族群众不仅人人熟悉、喜爱它,而且个个都能随藏族多声部的民歌翩翩起舞。它在人们心中享有这样崇高的地位,达到这样普及的程度,也是海内外罕见。“卡斯达温”歌舞散发着自然芳香的民族民间歌舞如生活本身一样从容和淳朴。它不为达到某种技巧的高度而损伤民族民间艺术的原貌,更不为营造某种强烈的氛围而夸张民族民间艺术的真实,它追求的是真善之上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这种美源于民族民间生活,却又超脱于生活的真实层面,它用艺术的精美尺度与标准最大限度地强化提炼了自然的民族民间艺术,从而展示的是一种几乎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的文化艺术境界。

       从地脉上来看,川西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岷江、涪江、大渡河等发源于这里,岷山山脉、龙门山脉、邛崃山脉等著名山脉纵贯于南北,这是阿坝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从文脉上来看,这里是人类迁徙的天然通道,藏缅语族历史文化走廊和川甘青茶马古道在这里延伸和扩散,藏羌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川西北高原是个山多、河流多,地形复杂的地区,自古就是藏缅语族文化走廊和川甘青茶马古道的枢纽和要冲,世界三大经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四大文化(藏文化、羌文化、回文化、汉文化)、四大宗教(原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文化,先后在这里交流、汇合、影响、撞击,它为“卡斯达温”歌舞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土壤。“卡斯达温”歌舞将刚毅剽悍的性格和激越高难的动作节奏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黑水藏族人的精神、心理、道德、性格、风俗、人格特点与人文风貌,直接展示黑水藏族人的人文精神,内容充实的精神因素,人文基质。雪山草地艰苦的生活,锻造了黑水藏族人英勇顽强、刻苦耐劳的品格;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保存了黑水藏族人独特而神奇“卡斯达温”歌舞文化。“卡斯达温”歌舞,无疑反映了藏文化遗存中古老先民的心里需要、精神物化、信仰变异方式。“卡斯达温”歌舞,正是突出雪山草地核心地带中人性进取,勤奋韧性的美德,加以美的张扬。今天的“卡斯达温”歌舞,是它在萌生、流播、发展、弘扬的过程中,坚持扎根本土文化沃土,广泛融会、有机消化了各个方面优秀艺术成分的结果。历代藏族人民在舞蹈、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光辉创造,在不断滋养、充实、丰富着“卡斯达温”歌舞。直到今天,“卡斯达温”歌舞还在无止息地吸吮着藏族人民艺术创造的乳汁,继续发展着。“卡斯达温”歌舞在发展过程中,巧妙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艺术成分,经过消化而成为自己的有机部分。“卡斯达温”歌舞的发展,既是藏族劳动人民长期艺术创造的结果,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文艺工作者也积极参与其中,这些对“卡斯达温”歌舞大规模搜集、整理、提炼、加工,便为当今“卡斯达温”歌舞的成型奠定了重要基础。“卡斯达温”歌舞虽然是藏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发展、弘扬也融会了藏族、羌族、回族、汉族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灵动飞扬的“卡斯达温”歌舞习尚,凝结着黑水藏族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蕴涵着黑水藏族人心理素质和精神追求,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反映了黑水藏族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卡斯达温”歌舞虽然对其他有益的艺术成分广泛吸收,但它不是生吞活剥,而是不断吸收、消化、融解,使之成为自己肌体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的仍然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卡斯达温”歌舞。当把“卡斯达温”载歌载舞和刚柔相济风格加以对照时,你会发现,世界上的人们对待传统、对待理想、对待生活的质量的不同想法和做法产生出多么不同的文化果实。可是无论怎样,“卡斯达温”歌舞及一切的人类文化总能记录些什么,也总在传达着些什么,将它集中展示在一个公正、和平、友好的时空下,总是有意义的。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而人的真正欢娱却在消逝的今天,去看看那些沉醉在“卡斯达温”歌舞中的黑水藏族人,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有氧”运动。

 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保护利用的路径

        当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候,文化却更加向本土化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项法规,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目前,我国也已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卡斯达温”歌舞已被正式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要保护利用“卡斯达温”歌舞,做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仅靠专家是不够的,仅靠政府“单枪匹马”也不行,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加入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大军中来。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阿坝州和黑水县历来重视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抓“卡斯达温”歌舞的收集整理工作。特别对“卡斯达温”歌舞的传承、保护、利用和创新研究,存在价值,利用价值,理论深度,学术价值投以极大的关注。从已有研究成果向高品位的应用理论探索前进,再将艺术宝库中的精华转化为艺术生产力,还需要做许许多多的保护利用工作。

        路径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卡斯达温”歌舞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卡斯达温”歌舞艺术展览、展演及文化节等活动,扩大“卡斯达温”歌舞文化的影响;其次是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建立卡斯达温”歌舞文化网站,实施高科技、数字化工程,使卡斯达温”歌舞文化内容产业在信息互联网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存在,且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对 “卡斯达温”歌舞 进行立体多维的宣传;再次是采取虚实结合和无中生有的办法,加强对濒危的“卡斯达温”歌舞艺术的搜集整理和征集收藏工作,将丰厚的“卡斯达温”歌舞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浓缩到一大批专著、读物、画册、DVD或VCD光盘、电视专题片、文学作品里,使其进入千家万户。

        路径二是以“名人、名歌舞、名作”的理念,打造 一台创意新颖、含义深刻、视觉效果极富有冲击力的原生态大型“卡斯达温”歌舞晚会。“卡斯达温”歌舞创作和提升,要产生新的艺术生产力应该与时代相对应,在立足创造新文化艺术财富的同时,从源到流、从土到洋、从传统到现代对其艺术本质进行再度审视,发现其艺术价值新因素,提升“卡斯达温”歌舞的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利用一场独具民族化独特的歌舞晚会,把藏族传统的“卡斯达温”歌舞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欣赏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利用风格化的服装设计,将当地多彩藏族服装一览无疑的展示给现场观众;再一方面是晚会上舞美和灯光的设计也一改以往平面化装饰化的普通舞台设计风格,将当地藏民族的特色风貌和地理环境与舞台融为一体,所有的制作生动逼真,丝毫没有雕饰之感。

        路径三是创建激励机制,鼓励“卡斯达温”歌舞艺术创作和年轻人继承优秀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艺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艺术交流、竞赛等活动,并拿出一定资金,对成绩突出的民间卡斯达温”传承人进行奖励和扶持。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号召和引导年轻人积极继承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艺术,使之后继有人。

        路径四是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探索“卡斯达温”歌舞“走出去”的方略。经常“走出去 ”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和举办专场“卡斯达温”歌舞晚会,本质上是与海内外大文化想统一,与海内外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状态、审美意识相沟通,同时也宣介了“卡斯达温”歌舞的时代风韵、人文地理、民情风俗,客观上产生了现代文化效应。“卡斯达温”歌舞艺术其文化背景正是建立在青藏高原源头文化的基础上,中心原因与深层因素在于历史上的文化优势是以藏文化为根基,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与海内外异质文化区实现对照。“卡斯达温”歌舞只要通过“以用促保”和“以文带宣”,才能托展藏文化布道的半径,使人们看到了它在海内外汲纳吞吐,向远距离、大范围、深层次,高成效方向挺进的感人形势。因此,积极有效地向海内外输送“卡斯达温”歌舞,使之与海内外歌舞文化实现互补与交融,进而产生双向吸引和共振效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路径五是利用大九寨国际旅游平台集散优势,精心打造人文大九寨精品文化旅游项目。通过立体展现“卡斯达温”歌舞原生态文化为载体项目,吸引大批来自海内外的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歌舞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等群体,以考察、观摩、旅游、摄影等方式前往阿坝州,将“卡斯达温”歌舞隆重地推向全国、全世界,让海内外用另一种眼光了解“卡斯达温”歌舞、并且体验“卡斯达温”歌舞。

        路径六是积极引导和组织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艺术产品走向市场。首先结合旅游产业开发等契机,组织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表演艺术活动和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艺术产品的促销活动,大胆鼓励民间“卡斯达温”歌舞艺人将艺术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其次是积极组织力量,挖掘民间“卡斯达温”歌舞文化的艺术潜力,不断推陈出新;再次是运用现代技术,对民间“卡斯达温”歌舞文化进行打造和包装,开拓“卡斯达温”歌舞艺术市场。

        文献参考:

        1、杨曦帆 ,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J〕,西藏研究,2001(3);

        2、阿坝州文化局集成编写组,四川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料卷)〔M〕,1987年4月。


 

上一篇: 神奇的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地图

下一篇: 神奇的四川阿坝黑水藏族“卡斯达温”歌舞地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