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肖邦夜曲之解读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5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   肖邦夜曲之解读             肖邦的作品涉及大量的体裁,但《夜曲》是肖邦一生创作中最富诗意最富抒情性的音乐体裁。在肖邦的钢琴

 

   肖邦夜曲之解读

             

肖邦的作品涉及大量的体裁,但《夜曲》是肖邦一生创作中最富诗意最富抒情性的音乐体裁。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夜曲以其最为动听的声乐性旋律,富于灵感的装饰音,即兴性很强的经过句,主题如花变奏和华彩性乐段。以及大胆创新的和声效果和许多错综复杂的转调,开辟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新天地。

一、夜曲的发展历史

“夜曲”(英文“NOCTURN”,意大利语“NOTTURN”,法语“NOCTURNE”)都是从拉丁语的NOX演变而来,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演变之初,夜曲是一种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贵族沙龙里的小型器乐套曲。后至十九世纪初期,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 1782 ——1837 ),受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种表现静夜沉思的抒情钢琴曲,并将这种体裁称为“夜曲”。他一生为钢琴演奏创作有20首夜曲。其中大部分是由右手弹奏甜美、如歌的旋律,左手以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提供节奏与和声背景。他的夜曲典雅、优美、感情细腻。具有宁静沉思的抒情音乐语言作品,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在一样飘荡在欧洲的上空,而夜曲在当时的出现确实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并且影响了许多19世纪的作曲家。这其中也包括了年轻的肖邦。

肖邦早期的夜曲是在菲尔德的夜曲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继承了菲尔德夜曲的传统,但他并没有受传统夜曲的束缚。(费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美典雅的曲子,并且也不乏诗意。但他的夜曲在内容上仅仅局限于狭窄的明朗抒情的形象范围,并多少带有多情善感的沙龙情调。)他在创作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形式上大大地扩展了费尔德夜曲简单的结构和织体,以超凡的创作拓展和提高了菲尔德的创作结构。在情感的充实,思想的丰富和织体的多样化方面经过精心的修饰。融入了戏剧性的气息,在诗一般的优雅、恬静的氛围中,热情、华丽、激动的情绪也融入进来,使夜曲的结构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这是菲尔德夜曲所无法比拟的。

二、肖邦夜曲的特色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夜曲以其最为动听的声乐性旋律,富于灵感的装饰音,即兴性很强的经过句,主题如加花变奏和华彩性乐段。以及大胆创新的和声效果和许多错综复杂的转调。开辟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新天地。织体的变化频繁(装饰变奏、经过句、双音、和弦等),节奏的精巧特异,旋律错综交织,音区的对比并置,和声的色调的微妙变化构成了肖邦精雕细琢的夜曲典型特色。##end##

(一)结构特色

肖邦的夜曲虽然基本上运用三段体结构,但他常常会把它发展成更自由的形式:主题的重复有时是在一个激动不安的中部以后的休息,有时又是另一个高潮;他在再现部或尾部中常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素材;有些夜曲的中部也没有对比,仅仅利用旋律的重复继续陈述他的乐思;有时更以一个短小的动机为主线连接各个不同的段落。

《升F大调夜曲》(OP.15 NO.2)是用三段体写成的,第一段是甜美的回忆,主题在宁静的气氛中安详地出现,他柔美、委婉、含情脉脉,偶然出现的增二度下行使音乐稍然生起了一层淡淡的愁云。在主题重复两小节后即被优雅、华丽、镶有许多装饰变化音的经过句所围绕(1——12小节),像仲夏的微风吹乱的思绪。这首夜曲中几段华彩性经过句是肖邦夜曲中旋律变奏的精彩范例。他的装饰性乐句都有个性的结构,虽然有时好像离主题原形很远,但都与基本的音乐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歌唱的主旋律始终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二)织体特色

在波兰舞曲和练习曲中,肖邦都会避免精雕细琢的织体。而在夜曲里,却有不同的情况。虽然在夜曲中还是保持一个贯穿全曲的织体基础。但是这个比较稳定的织体是伴奏部分,在它的背景上,肖邦把最初的旋律形象尽情地加以发展。同时,伴奏织体也不像前人那样仅仅使用简单、规则的分解和弦,而是运用种种手法丰富其伴奏织体:他扩大了伴奏的音域,有时达到两个甚至三个八度;并在伴奏中加进旋律的因素,使之成为自由流动的旋律型;他喜欢用自由的复调写法,用突出音型化伴奏中的独立动机来衬托主要旋律。

(三)旋律特色

肖邦夜曲旋律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具有声乐性和旋律变奏(即所谓的“加花变奏”)。在主旋律重复时常常使用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有时使用双音或和弦的变奏形式,也有时加进第二声部。装饰音很华丽,但是它们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而是对主要乐思的补充。他使优美的歌唱性旋律在变奏时带有器乐色彩,有时甚至使用歌剧中宣叙调的音调。他把声乐的、器乐的、语言的音乐形象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

(四)和声特色

新颖的和声独特的转调手法在夜曲创作上的应用,是肖邦夜曲的又一特色。肖邦可称为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和声方面的创新者。他大胆地运用不协和音程、经过音及和弦外音,创造出使同时代人感到迷惑的和声效果。但是这些令人惊讶的新和声效果,却极富有表情意义。

《降 b小调夜曲》(OP.9  NO.1),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朦胧的夜色中,主题旋律优美、柔和、略带忧郁。在旋律中不时加进精巧、轻盈的装饰音,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在降D大调的中段,音乐表现出明快、充满生气的形象,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照。肖邦用D大调与D大调之间频繁的变换调性,表现心绪不宁的情景。特别是在第50小节至67小节旋律的进行中,他始终不变地使用同一个降D大调和弦,使音乐进入了一个茫然若失的状态,这种和声静止的处理方式直接诉诸感觉器官,使音乐脱离了原有的主题进行与和声结构,这是肖邦的一种创新手法。在这首乐曲中,他还别出心裁地在尾声中直接使用新的旋律材料,从降b小调向降B大调的主音转换,并最终结束在降B大调上,他善于运用这一特有的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进行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五)即兴特色

肖邦夜曲的另一特色表现在其作品的即兴性情趣。肖邦作品中有许多即兴意味的乐句或装饰性的变化,这种装饰性乐句十分富于诗意,充满随心所欲的即兴情趣。

《降E大调夜曲》(OP.9  NO.2)的结尾及乐曲主题每一次带有华彩性装饰变奏的出现,即带有很强的即兴性(13小节,21小节)使主题的每一次再现都诗意地诉说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升c小调夜曲》(遗作)结尾部分的4次装饰性变化,则完全是即兴的抒发,肖邦钢琴作品中这种与众不同的即兴性,正是肖邦高贵、典雅气质和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肖邦夜曲的类型

肖邦那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敏感、典雅、羞涩的气质在夜曲这种形式中充分得到体现。同时,由于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失去祖国、远离家乡的痛苦与孤寂,使肖邦赋予夜曲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戏剧性和高雅的诗意。在他的夜曲里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也有细腻的沉思、伤感、柔情的表白,沉痛的倾诉,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火一般的激情。有些甚至远远超过夜曲原有的表现范围,像叙事曲一样展现深刻的戏剧冲突与悲剧性情节。肖邦创作的二十一首夜曲,曲曲都独放异彩,各具特色,大体可分三种类型。

(一)平静、静谧、富于诗意

第一种类型是最平静、静谧、最富于诗意的。当然肖邦夜曲总是蕴含诗意的,但这里所指的是在夜曲中,音乐形象自始至终几乎毫无对比,或对比不大,充满的是温存、柔情、忧郁的思念,淡淡的忧愁,悠悠的遐想,遥远的思念,夜的景色,薄暮、黄昏、夜莺婉转,月色皎洁,情侣互诉衷肠,耳鬓绵绵絮语        伴奏稳定地保持着贯穿 全曲的基本织体,旋律则对基本主题加以装饰变奏,虽然也不断出现新的乐器色彩表现出一定的新的形象变化,或稍稍带有少许激情音调,但往往一闪而过,迅速归于平静。

典型作品有《降E大调夜曲》(OP.9 NO.2)

  “我喜欢那些植物,喜欢春天的气息以及大自然、它们让我想起童年时的感觉”——肖邦1831年4月在维也纳逗留期间的笔记。②    肖邦初到巴黎时,在沙龙或与朋友聚会的其它场合中经常喜欢演奏这首夜曲。这首夜曲很快成为当时巴黎沙龙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首称为“菲尔德式”的夜曲与他那些充满忧郁、哀怨、焦虑不安的夜曲相比,是一首优美、明朗、乐观、充满诗意和春天气息的夜曲。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在肖邦的夜曲中它算不上是最优秀的,却一直是最为人们所喜爱的。

乐曲由三个主题素材组成,行板速度,12/8拍,介于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的之间 。肖邦在此曲的伴奏部分,采取了三连音匀称的节奏音型,使人自然想起华尔兹那轻盈活泼的节奏。优美动听的主题曲调一共出现了三次,其中穿插着对比并不很鲜明的乐段,略微带有一些沉思与抒情的气氛,透射出了夜的安谧的色彩。在这首夜曲中,肖邦发挥了乐器之王——钢琴的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色调与力度的变化,旋律时而向属调游离,但每次游离不远,又返回到那安宁、流畅、优美的主题中来。肖邦在主旋律中还多处采用了丰富的华彩性变奏手法来发展乐思,并且还在伴奏部分极其娴熟地使用了散和弦为主的纷繁织体,它与主旋律配合得十分融洽、和谐与默契,使人感到散而不乱,聚散相宜;有时也使之与主旋律形成音色的、音响的鲜明的对比,使此曲浸入了更加饱满、丰富的激情,也使该曲的音域变得更加宽广,旋律显得更加动听、华丽。

这首夜曲的音乐形象比较单纯,没有戏剧性冲突,甚至没有明显的对比部分。它像花腔女高音在轻盈的伴奏下唱着一首优美、抒情的咏叹调,也像一首寓意高雅、表情丰富的无词歌。其中的华彩性装饰变奏带有很强的即兴色彩。中间穿插的两个段落(9一12小节和17一20小节)是前面主题的引伸和扩展。像歌剧中的宣叙调在柔情地诉说着什么。结束段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第25小节以后标记着poco rubato(节奏相当自由)、dolcissimo(非常柔和)的段落是诗人向静夜倾吐着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感情,缠绵委婉,沁人以强有力的宣泄方式倾诉内心的激情,但很快又回到开始的静谧中,重新沉缅在自己灵魂的深处。

(二)轻松愉悦,热情洋溢

第二种类型的夜曲的主导情绪和前者一样,但乐思发展中间却出现相当的对比形象,如情绪有些波动,描绘的已经不再是“夜”,而是变为与之对比的“白昼”的景象。表现了轻松愉悦甚至热情洋溢的形象。典型作品有《降D大调夜曲》(OP.27 NO.2 ) 

“……而我已爱上你,在你左手的小手指上,有着一枚我送你的银戒指。”引自肖邦谱写的歌曲《戒指》,诗来自他的好友魏伟奇③。    这首作品是肖邦夜曲中最富诗意的一首。1835年9月,肖邦在莱比锡演奏这首夜曲时,颇受门德尔松的欣赏。这是一首没有对比段的夜曲,它只有一个主题,重复出现三次。主题有a.b两个乐段(也可看作是两个主题),一些人把它看作是回旋曲式。优美的主题在起伏、摇摆的伴奏音型衬托下,不停地流动。它柔和甜美、清澈透明而略带伤感,那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歌唱,表现了对幸福的憧憬。主题b(从第10小节开始)略显调皮,以平行三、六度为主的双音结构精巧地装饰着,有如歌剧二重唱。据说肖邦是在听到一位小提琴家演奏的一段优美的连续双音乐段之后,有意运用于钢琴上的。乐曲进行到第26小节,主题a第一次再现,通过装饰性变奏加以发展,使之产生新的色彩变化。主题b仅保留了双音特点,旋律的进行却更加自由。本来略带伤感的情调在展开过程中时而自由轻盈,时而热情洋溢、激动有力。主题二次再现时,那装饰性经过句宛如夜空中的繁星、水波上的粼光。尾声是最优雅、最迷人的,在长达16小节的乐段中,肖邦始终不变地用主音“降D”作为基础音,在上面飘浮的却是四度或五度音程的半音阶下行音型,它们产生丰富而又不寻常的音响效果。在重复时每组音加进的一个倚音,堪称点睛之笔。紧接着,旋律围绕着主音和属音轻盈地跳动。人们似乎隐隐约约地听见枝头上夜莺的婉转歌声和湖边情侣的窃窃私语。诗人用他简洁的笔触为我们勾划出一幅迷人的夏夜景象。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首乐曲中,除结尾两小节外,左手伴奏音型没有任何改变,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对比段,但全曲听起来毫无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在旋律、和声、音型、以及音量变化上的精雕细琢。除前面提到的在主题发展上的arabesque手法、节奏及旋律进行的自由变化外,伴奏织体上也别具特色。作者采用一种自由复调的写法:从琶音伴奏音型中引伸出来一个三和弦的半音动机,以它流畅的、从容不迫的进行衬托主题。他用这种突出音型化伴奏中的独立动机的手法把两个旋律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全曲像涓涓流淌的一缕清泉,它泛起的涟漪,给人以无穷暇想的空间。这首降D大调夜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浪漫的气质、梦幻的色彩,被选入现代芭蕾《梦幻舞会》组曲音乐中。

(三)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

第三类型,形象发展变化较大,有着鲜明强烈的对比,有的对比甚至是戏剧性的。

典型作品有《C小调夜曲》(OP .48NO.1) “噢,我的祖国!④

C小调夜曲(OP .48NO.1)由开始抒情性第一主题经发展已变为悲愤交加慷慨激昂的悲剧性英雄性形象。音乐发展对比强烈,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应该说已经不像一般夜曲,而是一首篇幅较小的叙事曲了。它和所有夜曲不同的是全曲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悲剧性,英雄性与动人心弦的抒情性相结合.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异常强烈,音乐的发展尧满了动力。第一段是沁人肺腑的宣叙性的旋律.伴奏部份节奏严整均匀.加上深沉的八度音进行,就给这首哀痛抒情的独白带来了一些严峻庄重的色彩.中段是由威严的从容不迫的圣咏式和弦构成。八度齐奏像一阵急疾的洪流汹涌而来,庄严宏大雄壮有力。再现部不像肖邦其它夜曲那样重复第一段。而是以三连音八度进行直接插入再现部,使人感到激昂慷慨,悲愤交加。最后的结束是在一句优郁的间句上。小调夜曲的三个段落都是互相对比的,而在第二和第三段里,我们看到了全曲的形象有了强烈的戏剧性发展。c小调夜曲由于充满了动力性和戏剧性,因而在肖邦这一体裁的乐曲中有特殊的地位。肖邦居住在巴黎期间,每逢想起祖国人民仍在沙俄的铁蹄之下,心灵上的创伤就会像乌云一样迅猛聚集起来。正是处在这种心境里.他写了这首具有沁人肺腑的抒情性、强烈的戏剧性与悲剧的叙事性情节的著名篇章。

这首曲子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呈示部、再现部主题与中部主题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这是孤寂、沉吟、焦虑甚至哭泣和激动、铿锵有力、高唱凯歌的对比。乐曲开始,低声部微弱宽广的分解和弦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神秘幽静的夜晚,多愁善感的诗人在孤独地沉思着什么,一切都静悄悄的,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心跳声,接着出现了稍显犹豫的主题,这是一个病态的、犹豫的声音,它一开始就向上爬到升E,这一短暂的大和弦象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夜又恢复了原来的黑暗。这是远在异国他乡的诗人悲凄的沉吟,断断续续,像诉说又像哭泣。直到第10小节似乎完全消失在黑暗中,但事实上并未消失,诗人还在执着地呻吟着,一直延续到第19小节,这时出现了第二声部。这时的诗人渴望与人倾心交谈,把自己心中的矛盾、忧郁全都倾吐出来,但没人愿意当他忠实的听众,孤寂的他只能无奈地自言自语。紧接着从Piu mosso(更快)开始,节奏由原来的四四拍变成四三拍并加快,突然出现了动荡不安的焦虑情绪。带有低音保持的半音阶上下滚动的音型代替了原来宽广、流畅的分解和弦。在它的衬托下,右手八度也一改先前的沉吟而变为八度号角式的音调和进行曲风格的节奏音型从弱到强,推向高潮,这是乐曲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不算长的段落里,作者融入了戏剧性的情节,随后调性转为降A大调,力度持续增强到fff,这是号角齐鸣,万马奔腾,到sostenuta(绵延)已是英雄胜利的凯歌。然后力度开始有所减弱,出现了又一次的骚动不安,推进到con anima(有活力的)第二次高潮。接着,随着几声坚定、嚎亮的和弦以及一连窜铿锵有力的八度音流,破灭了诗人刚刚燃起的英雄的幻想,又回到了仇吟音调的主题。在之后的再现部里,肖邦做了比较大的变化,主题被很大程度的浓缩,仅有十小节。进入尾声,调式由原来的小调转为大调,出现了一个清新的旋律,诗人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抛弃了原来的哀怨和沉吟,进入到一种平静的、漫不经心的豁达境界中,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

四、肖邦夜曲的音乐魅力

而肖邦的夜曲经历了世纪的洗礼,至今依然独放异彩。充分证明了肖邦所创作夜曲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内容上,肖邦夜曲中的那种沉思、思念和忧伤的情绪逐步脱离了早期夜曲中感伤主义多愁善感情调的阴影,一方面融入了柔情似水的表白和对大自然中谜一般夜幕景色的描绘,借助优美动人的旋律呈现作曲家内心丰富而汹涌的感情,如诗一样得到了流露与倾泻:另一方面,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肖邦创作个性的进一步成熟,一种新的情感因素逐渐渗透和反映到他的夜曲创作中来,即一种戏剧性力量的悲愤和反抗的音调的出现,在他的音乐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使夜曲获得了更新的性质上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一点上,肖邦的夜曲充分表现出气势磅礴和滴滴入微的戏剧性、悲剧性矛盾冲突的叙述,艺术形象既有火一样的激情,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在内心深处还含有复杂的惶恐不安和如歌如泣的表达,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的夜曲更加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前所未有的细腻情感刻画和雄伟壮阔的史诗性描写,无疑把夜曲推向了顶峰。

在形式上,肖邦的夜曲在表现情感的音乐语言处理上更具特色。在他的大部分夜曲中,他选择了慢板的速度来表现情与景的交融。因为这样十分有利于表现舒展、悠长的旋律线条,能够充分展示音乐语言的回转起伏,使人听起来不禁产生出流连忘返的艺术效果,而在情感升华的乐段里,他不惜用急风暴雨般的快板和华彩乐段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听者随他一起去感觉灵魂上的震颤。

在音乐的结构组织和技巧手法上,肖邦舍弃了以往纯器乐表演中的难度技巧,为使作品更具可听性,在每首作品中都以对称、平衡的乐句来组织,根据作品的情绪的需要来逐渐发展和推进结构和技巧,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十分自然的逻辑感,他的这些创作特征,无论在过去和今天来讲,都是无人可以相比的。

参考文献:

  1、〔英〕埃蒂斯·奥加:《肖邦》第65页

  2、〔英〕埃蒂斯·奥加:《肖邦》第109

 3、姜德山泽《钢琴诗人肖邦》第54页。

 4、(瑞士)吉·德·布塔莱斯著   姜德山泽  《钢琴诗人肖邦》

   第125----126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上一篇: 肖邦夜曲之解读

下一篇: 肖邦夜曲之解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