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Z].2011.]],2013年又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文件对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施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按照教育部的文件和工作部署,全国各地于2015年秋季,在小学三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毛笔书法课。教育部审定通过的11套书法教材,也在教学中试用。一些地方和学校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大力推动书法教育的实施,工作卓有成效,成为全国先进的领航者。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迎来了美好春天。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就目前从各方面了解反映的情况看,书法课时保障不到位、书法教师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改进等,是书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课率不高、各地区开课情况不平衡,是当前书法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总体而言,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部分领导重视的地区也比较好。但从全国来看,还有不少县区和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很多学校只开设硬笔书法课,或者用硬笔书法课代替毛笔书法课。此外,当前书法课主要还是在小学开设,按照教育部要求初中和高中开选修课的也不多。
书法教师的短缺,配备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最突出、最实际的困难。兼职教师多、教师编制难保障、教师资格认定与评价体系欠缺、书法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是普遍面临的难题。
思考一:书法教育内涵问题
书法教育是指汉字书写的教育,也包括汉字书法艺术的欣赏教育。“书法教育”这一概念是在教育部2011年8月印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正式提出的。以往的提法都是“写字教学”。如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和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都使用了“写字教学”的提法。
从“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其内涵显然是不同的。“写字教学”强调的是书写技能和书写习惯,是文字的实用性,侧重的是硬笔书写训练。而“书法教育”不仅强调书写技能和习惯,而且也强调“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不仅注重硬笔书写的实用性,也注重毛笔书写的艺术性,强调“硬笔和毛笔兼修,实用和审美相辅。”
总而言之,“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在课程目标要求与学习内容方面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而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又拓展和丰富了它的内涵。这一点是书法教师和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的,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正确把握的。
思考二:书法教育定位问题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由此可见,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是融入在语文、美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和活动中进行的,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只能算作半独立学科。这样的定位必然会对书法课的课时、教材和教师等造成严重影响,书法教育目标和要求难以落实。
其一,造成学科间的课时矛盾。试想,当前的中小学课程科目繁多,课表早已排满。在这种情况下,让非学科的书法去挤占其它学科的课时,这必然造成学科间的“课时矛盾”,因为每个学科都是要求开足课时的。
其二,影响教师的配备。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存在着“大科”和“小科”的区别,而书法现在连“小科”都算不上。书法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学科骨干、评学科带头人等活动中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这是当前书法教师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有些学校里,往往并不缺少写字和书法好的教师,但考虑到学科间的定位差异,他们基本不会选择教书法,而是选择其它学科。
其三,由于书法不是独立学科,所以当前书法课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
因此,书法教育要得到全面持久的发展,必须对其重新定位,将其列入独立的学科。当然,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出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由以往的完全依附语文学科到现在的半依附半独立状态。相信待条件成熟的时候,国家会将其纳入到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