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世界观:教师独特的问题解决及思维方式
持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直接关系到个体思维及问题解决方式。同样,教师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可小觑。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适宜且科学的方法论尤为关键。在宏大生态世界观的影响下,全人教育理念宣扬人所在的生态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呼吁重视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各因素间的复杂关联,倡导和谐生态环境的养成。生态学体现了尊重生命的态度,鼓励教师从生态视野、灵性视野及全球视野去看待事物,进行教育教学设计,解决教育教学难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物质主义为假设基础的技术世界观视人为服务社会的工具,人才培养过程类似于产品生产过程,不关注主体人的内在体验、情感,所创造的物质并未给人带来幸福、和谐、快乐,生态世界观重视人的内心世界,探求人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生态学认为人只是地球上所有存在的一部分,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灵性且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必须具有关联的意识,在教学中考虑事物间的必然及客观存在的联系,在传授知识中务必把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历史背景中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
(二)整体哲学论:教师应持有的哲学素养
柏拉图以培养哲学王为教育最高目标,可见哲学素养对教师的重要价值。拥有丰富哲学素养的教师能够从更高层面去检视教育教学过程并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审视及批判,为教育指明方向。全人教育理论以整体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石,系统地论证了其核心内涵及本质归属,为全人教育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论一词始于生物哲学家斯穆兹(Jan Smuts)。作为一种方法论,其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至亚里士多德时期关于整体论的思想已相当成熟,20世纪初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其中也波及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其思想内核及外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阐释,同时衍生出较多的形态,创造了一种整体性原则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联系、整体或是系统性是其核心概念,它强调宇宙、地球、社区甚至是个体都是互相关联的,甚至一个人也是一个完整的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论追求世界万物的和谐共处,是“万物一体”本体论的充分体现。因此,任何违背人与自然或人与人和谐相处或忽视事物间复杂关联的做法都是值得摒弃的。
当代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育制度及教师整体性哲学素养缺失造成的,建立在技术世界观及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形态视社会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个体的发展看做是推动社会进步、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个人发展并非目的。人被看做是可计量,可控制、可开发的资源、效率是教育的关键特征。在全人教育者看来,目前的教育只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了教育的价值理性,现行的教育制度阻碍全人的实现,以生态世界观为基石的教育制度是理想状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不论是角色担当还是世界观认识论或是方法论亦或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巧方面都要进行颠覆性的转变。教师必须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视域,具备整体论哲学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教学情境中各要素间的联系,学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应该涉及并对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基于合理科学的考虑;教学内容应相互关联且在教授过程中放置于特殊的宏大背景下去理解;教学评价也应多元化。总之要促进学生身体与智能、情感态度、社交能力、个人经验的共同获得,要促进师生的和谐共处,相互尊重但又容许独特性的存在。
(三)人文主义素养:教师应拥有的素养
人文主义思潮源远流长且对教师教育领域影响较大。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斯宾塞到后来的费尔巴哈以及杜威等人的哲学思想或多或少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火花,当然,马斯洛、罗杰斯当属人文主义集大成者。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尊严、宣扬人的全面自由及个性的发展都是人文主义的亮点。令人遗憾的是,人文主义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得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在科学主义当道的现行教育制度里人文课程难觅踪迹,进而直接导致学生的片面单向度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难以实现。
人文主义尊重作为主体性“人”的客观存在的现实,教师教育应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颠覆性的变革,重在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重视个体内在体验、尊重个体内在个性的张扬、促进个体的自我完成及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