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门语言课,即课程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古籍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一门工具课,即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积累大量感性的材料,培养其语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引自己以后的自主阅读,把它作为以后打开一切古籍之门的一把钥匙。所以古代汉语课程的特别是高校大幅度扩招后,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所下降,一些学生缺乏学习激情;再加上近年来不少高校提出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专业课和通识课并重,古代汉语等专业课的课时大量压缩,这些都给古代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人们思考如何在专业课程课时缩减情况下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根据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改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上接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修辞学等,下启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其承上启下、链接古今的作用无以比拟;另外,它也是学生学习古代文选、古代文论等课程的基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其定位——基础专业课,既要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与研究性的问题;既要照顾到与其它相关学科的有机联系,又要避免其内容的重复性;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教学目标是什么呢?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都指出学习古代汉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但是我们还应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是语文教师,所以提高学生以后的语文教学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师范教育阶段是准教师的养成阶段,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此期间形成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后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国家教委师范司在1991年12月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 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而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高效的教学质量。
二、拓展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总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但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料。而且中小学教科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自从建国以来已经几经修订与改编,可大学古代汉语教材虽然也不断地推陈出新,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却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我们觉得结合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拓宽古代汉语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应把古代汉语教科书与中学语文教科书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来巩固大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即以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术动态为基点,以古代汉语教科书和中学语文教教科书为两翼,教师系统讲解,学生充分练习,在全面巩固古代汉语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掌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日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既有效深化和丰富了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还可以使学生消除“古代汉语课程无用论”的消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宾语前置句”是古代汉语里的一个常见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多次涉及到,并且基本上能够进行辨别这类型的句子,但是中学并没有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古代宾语前置的规律,到了大学后,古代汉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中学时学过的宾语前置句为例,自己进行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相同的文选内容作一个较为细致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总结它们的优劣性。如: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注释为:
[1]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2]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
[1]女,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写作“汝”。
[2]是,指示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几句的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虽然是简单的两个注释,但是里面却涉及到一些相关的注释术语。一般来说,X,同X,用于释异体字;X,通X,用于释通假字;X,后来写作X,或X,X的古字,则用于释古今字。这里“女/汝、知/智”,这两对字都属于古今字,所以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在注释时对术语的使用不够严谨,但是对“知”作了注解,比《古代汉语》教材更为细致。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他们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深入解析,对他们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改革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教学历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就使得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我们必须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一)严抓课前预习,把课堂的一半交给学生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思想指出先生的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这是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应严格遵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但是古代汉语课因其内容较为难懂深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原因历来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必须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原来以教师“讲”为主的课堂变为以学生“说”为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再结合网络资源——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视频、微课、慕课、百度、期刊论文、电子书等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只针对疑难问题进行阐释讲解。当然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教师抛砖引玉,学生自己首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陈述有代表性的观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并乐于学。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准确地解读教材和运用教材,才能设计出优质的教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