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业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亿元,以该年为基期,2016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实际总产值为10398.66亿元,增长了644.36%。[ 本文此处数据是进行处理了的,处理的具体方法见下节内容“数据处理”部分。]新时代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力的不足,而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张红宇(2000)在进入世纪时就指出中国农业由原来的长期短缺阶段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阶段。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取得“十二连增”,且稳定在6亿吨以上,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是1978年的2.027倍,是2000年的1.34倍。在制度变迁、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综合作用下,中国农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然而,新时代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也面临资源紧张、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等巨大挑战(黄季焜等,2012;张云华,2016),农业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农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现有农产品有效生产、高端生产不足,无效生产过剩,与市场不匹配,农业生产结构性失衡,从而导致粮食产量增、进口数量增、库存存量增的“三量齐增”现象(张应良,2017);二是农业与生态发展不平衡,农业增长带来的较严重的环境代价。2017年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业利用率为38.8%,虽然比2015年分别高出2.6%和2.2%,但是较美国、日本等国还是很低,有学者测算出欧美国家的耕地有机质含量水平为2.5%~4.0%,而中国仅为1%(封志明、李香莲,2000;赵其国,2004)。农业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为水利设施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科技转化率低、人力资本不足等,中国耕地较多为中间偏低的土地肥力等级(陈百明、宋伟、唐秀美,2010),大量耕地可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虽然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中国农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依旧不够充分,潜力亟待挖掘,以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力。
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因素众多,1)有制度变革因素,例如制度变革后重新赋予农村居民耕地“剩余索取权”,提高了农村居民生产的积极性,化人民公社时期的“无效劳动”为“有效劳动”,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2)有科学发展因素,例如管理学、经济学、农艺学、农技学等科学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有技术进步因素,例如农药、化肥、农业机械、良种、良苗等推广使用,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除以上三个重要的因素外,还有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本文的农业结构主要是指农林牧渔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的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农业结构调整除了指农林牧渔四个产业之间的调整外,还包含有农林牧渔四个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由低利润产业向高利润产业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其内含有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从系统论视角看,农业是一个包含有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大系统,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倍增系统功能,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供需平衡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从“供过于求”的农业产业转向“求过于供”的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的产销平衡,从而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以上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
现有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依据。钟甫宁、朱晶(2000)使用《中国农业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测算得出1978~1998年间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度约为60%,其中产业间结构调整的贡献度约有33%,产业内结构调整繁荣贡献度约有27%。崔元锋、冯中朝(2004)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使用《荆门发展手册(2003)》中的荆门1978~2002年经济增长数据,证明荆门市农业结构变动效应是显著的,与农业增长趋势是一致,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李国祥(2005)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论证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同时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张淑辉、陈建成、张立中、张新伟(2012)基于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使用山西省1991~2010年数据,定量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证实山西农业结构调整在山西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高强、孔祥智(2014)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用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政策措施以及政策效应,同时还论述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的问题与调整,并指出下一轮的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王红、王鄂湘(2017)基于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使用湖南省2003~2012年农业经济数据,论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所以,无论是在过去的40年中,还是在未来的农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过程中,农业结构调整必然发挥且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配置和农业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当前中国农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具有“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的“双目标”(万宝瑞,2018),国家在2015年年底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凸显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关于40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到底发挥了多大程度的作用,还缺乏相关的测量和阐述,未来如何调整同时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本文尝试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拓展:第一,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测算农业结构调整(既包括农林牧渔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也包括农林牧渔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第二,构建产业优势系数(Industry Superior Coefficient),指出当前农林牧渔业中的优势产业,为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指明方向。本文的实际测算不仅可作为政府市场化方向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证依据,还可以为政府制定下一步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实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