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特色课程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支撑点和落脚点。以翻转课堂在《西方旅行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例,从提升审美体验、导入人文知识、培养思辨能力这三个文学作品的赏析层面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美文学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开发建设。最后,从坚持实用课程观、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个性化课堂评价、建立新型
师生关系、编写具有学科和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出建议。
一.引言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急需新型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性外语人才。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依附的“经院式”单科型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这种模式培养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
轻素质,重课堂、轻课外,重传统、轻创新等一些错误观念和教学思路制约了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专业发展内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依托课程,建设一批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专业特色课程已经成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述评
英美文学课程是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侧重于文学背景知识点的灌输和各种赏析解读方法的介绍,教师一言堂的“中心地位”剥夺了学生思辨赏析的机会和自我探究的乐趣,学生成为文学知识的接受器,很难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更别说培养文学批评能力和语言思辨能力[3]。显然,这样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距离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15年修订版)提出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学批评能力”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21世纪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诞生于美国,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取得了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受到教育界热捧[4]。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利用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课本、参考资料等)对所学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包括解惑答疑、研究讨论、课堂练习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
授知识。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辅导,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个性化评价。这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化真正体现了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是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改变传统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开展个性化教学评价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翻转课堂在旅游院校英语专业《西方旅行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例,从提升审美体验、导入人文知识、培养思辨能力这三个文学作品的赏析层面,探讨英美文学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开发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意义
旅行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文化传播与消费的功能。旅行文学作为行旅体验的文化书写,对旅行这一实践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5]。旅行文学源远流长,但受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旅行文学发展缓慢。西方现代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旅行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但旅行文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亚类文学,被主流批评话语所忽视[6]。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旅行文学的研究逐渐吸引了批评家的注意,受福柯和萨义德等人的后现代理论的影响, 旅行文学批评广泛关注旅行文本中的知识权力、性别政治、东方主义话语等因素, 迄今已出版和发表相当数量的旅行文学研究成果, 引起了众多文学批评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