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学生生理需要的满足是师生信任关系建立的开端
未来师生信任关系的构建,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变化,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培养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活动,倡导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切忌采取为达目的向学生施压或无理由延长学习时间、缩减休息时间等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学生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全日制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有学前儿童卫生学专业必修课程,笔者呼吁,其他师范类专业也应当开设类似课程,以保证未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察觉学生身体状况的变化,同时具备一定的急救技巧和简单的救护措施,能较为有效地应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如:户外活动中擦碰伤的护理、物理降温等简单的应对方法。当学生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并且意识到教师是这些需要得以满足的支持者,这是师生信任关系建立的开端。
(二)教师应当是保护学生的“可信之人”
未来的教师应当是学生可以寻求庇护的“可信之人”,日常生活中,教师可能会因为权威的形象而导致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敢主动寻求帮助,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班级内处境不利(学业成绩差、人际关系较差)或边缘化的学生的现状。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应对困难的方法技巧,还应教会学生保全自我的知识,注意家校途中的人身安全,鼓励学生结伴而行,同时要教会学生在冲突和意外中如何保全自我、向他人寻求帮助的相关知识。面对高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无论是霸凌者、被霸凌者还是协助者与旁观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影响心理的健康。但是,教师作为学生的监护人,绝不能做校园霸凌的旁观者。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的第一依赖人,保护者对校园霸凌是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校园霸凌的发展趋势[17],教师合理的处置方式可以让被霸凌者的受害程度降到最低,在校园霸凌发生时,若处置不当,则会导致被霸凌者的身心遭受严重伤害[18]。此外,教师除了要掌握应对校园霸凌的方法之外,还需要掌握霸凌事件后,被霸凌者的后续教育工作。当霸凌已经发生,首要做的就是安抚被霸凌者,以防其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不良反应,家校联动,保护和安抚被霸凌者,谨防出现报复事件。如同校园霸凌的防范,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需要家庭、学校管理者、教师、制度、政府、法律法规、舆论等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综上所述,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留心班级氛围的变化,警惕校园霸凌的发生,及时察觉、干预和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坚实的后盾,这是师生信任关系构建的基础。
(三)善用言语激励有助于构建师生信任关系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之为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的关心、信任、理解,在家庭和社会中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是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这一需求就主要体现在渴望得到教师、同学、朋友和家人的信任、认可、关心上。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教学的“皮格马列翁效应”也充分证明了学生的“优秀”是可以被塑造的,可见,赏识和鼓励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前文已提到师生信任关系是在相互评判的基础上建立,教师言语的鼓励、劝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唤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情绪,同时,信任关系的构建依赖于师生彼此的评判,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认可也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师信任的产生,因此,未来的教师应当是“语言的艺术家”,人们常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表扬、评价、鼓励都需要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语中感受自我的价值和成长的方向,获得认同感和被集体包容的归属感,师生之间的信任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