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更新日期:2024-12-20   来源:   浏览次数:3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实际上,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理论的方法论前提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即生产力

 
 实际上,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理论的方法论前提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在经济学语境中的表述,由此也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方法论意义,凸显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本质内涵。
我们知道,马克思正是将人的物质活动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的起点)。马克思从人类学上定义的劳动概念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活动,是一种体现人的类本质的活动,这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劳动就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15页。]然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页。]在具体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物质要素总是与其社会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生产的物质条件与其社会形式不可分割。马克思用“生产方式”的概念来表示这一不可分割的结合体,而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正如上文分析的,马克思将生产力发展过程抽象为“劳动过程”,指的是“撇开每一个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活动过程。[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07页。]劳动过程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最基本的简单要素。[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08页。]这就是通常所指的生产力三要素,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还可以加上科学技术或管理等等)。劳动过程中的能动性要素是劳动本身,即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即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要素。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产品,“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在这里,马克思为“生产劳动”加了注释:“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11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本身就呈现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资本消费劳动,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是工人。因此,资本主义为卖而买的 “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18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过程,如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价值与使用从值的对立等等。而这种矛盾和对立根本上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体现,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最终推动着资本主义超越自身。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一个历史地规定的形式”,它和所有以前的社会生产过程一样,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前提,“但是,这是物质条件同时也是各个个人在他们的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资本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在这里体现了资本文明的某些方面,即“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经,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926-927页。]
可见,唯物史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构成了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方法论基础,正如马克思阐述的:“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唯物史观表明,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基础性地位。而我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不可能脱离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以抽象的对待,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加以理解和把握。相反,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却把总是把生产交换价值的雇用劳动制作为天然的和永恒不变的社会生产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与后者有着本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同时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产力理论蕴含着本质不同的价值意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下一篇: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