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4-12-20   来源:   浏览次数:3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觉得艺术类选课也不是公共课,容易在主观意识上忽

 
 (一)、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觉得艺术类选课也不是公共课,容易在主观意识上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高校管理者往往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市场化导向增强,倾向于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忽略人文精神,这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校开设艺术类课程,首先要在课程系统中规范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方向,规划课程进度和长度。[[1] 李天义 佟 宇. 艺术类公选课在高校所遇到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第4期:55-58][1] 部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制定不明确,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没有把公选课纳入课程评价范围,学校管理者层面缺少对公共艺术类课程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考虑,导致公共艺术选修课疏于管理。有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不够充分、齐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不够规范,上课期间的考勤、作业等也不太严格。在大多数高校,艺术类选修课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与周日,这个时间段基本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真空,大学生只要到期末交一份小论文就可以获得该门学科的成绩。[[2] 申伟国 魏家春.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课程设置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第18卷第1期:126-129][2]长期以来,学生对公共艺术知识缺乏规范学习,只是一知半解的了解,对公共艺术选课的热情也大大降低,有的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看学分,养成了功利性的学习习惯。另外,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教师都缺乏热情,与此相关的科研成果不多。
(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单一,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缓慢。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开设上存在结构不均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不够完善等问题,虽然在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上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授课场地、音响、话筒、乐器、投影仪、展演台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需求,设备优良、环境优雅的教育环境是完成艺术教育教学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数量,艺术专职教师很少,现有的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来开设相关公共艺术选修课,学生在选课的种类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教师在公共艺术类选课教学中,将艺术类专业课的讲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其中,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太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对于没有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受到选修课课时的影响,有的教师将本应该系统讲授的内容,揉到一个课堂中学习,缺乏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不能循序渐进的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效率。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辐射面太窄,仅仅涉及到音乐、舞蹈等方面,很少涉及文学、哲学、戏剧等学科,缺少延伸拓展,缺少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底蕴,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欠缺。
(三)、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地域特色文化很好结合,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意见,高校要根据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教育的要求开设特色课程。[[3] 李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学教学论坛,2015(6)第22期:183-184][3]很多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错过了最佳时期,很多学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地方特色等了解很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艺术修养培养的缺失。高校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本民族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值得高校教育者探讨和研究。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本地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地域文化影响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等都体现着地域文化特色。高校应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吸收其精髓,把不同文化形式传承下来,经过内化转变为新的文化形式,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联系,更好的展现高校的办学特色。
二、高校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不断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理念的支持下,高校更应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在美育以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公共艺术素质的教育目标,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艺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高校应该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课程考核评价等问题的考虑,从实际出发,优化结构,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重视艺术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的带头作用,选拔优秀的学生社团,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参观学习的机会,欣赏艺术演出、参观各类书法、绘画展览,了解重大节日的习俗等等,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硬件投入少,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缓慢。
高校应该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根据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艺术教师;也可以选聘一些政治思想意识过硬、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兼任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短期培训、高校交流、出国考察等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可以聘请一些在艺术界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兼职,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弥补师资不足的状况,保证公共艺术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正常化开展。在学校现有师资配备的情况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教育核心课程,加强在课程设置、学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改革教学模式,使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可以通过艺术展演教学,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大学生的艺术智能。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艺术课程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学习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