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改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模式的建议
 
更新日期:2019-01-31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浏览次数:2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凝聚思想共识,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应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由校级领导统筹规划管理,各级部门如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研工部、校

 
 (一)凝聚思想共识,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由校级领导统筹规划管理,各级部门如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科研处校友办及各学院积极参与,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多层面培育和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南开大学由学校牵头开设创业公开课,构建“理论课、实务课、体验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举办创业班,为创业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和创业实践方案。举办创新创业暑期学校,专题介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创新创业动态。成立“允能”商学院,让优秀校友企业家现身说法。多措并举,协同推动,探索形成了“一体(南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两翼(线上平台“闯先生”创业空中孵化平台、线下平台南开大学三大众创空间)三支撑(政策、资金、一站式服务)”的南开创新创业模式,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改进思路,走立体式孵化模式
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不再以提供办公场所和基础性创业培训为根本目的,而应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资源对接、圈子导入等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服务。其创业孵化的模式应从技术+内容+社交+投资+平台+生态多方下手,提供更多的软性服务,走立体式孵化的模式,保证创业团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提高创业成功率。例如,校方应最大限度的保障校内资源供给、校外资源的对接和圈子导入等,相关资源的落实可以由校企合作共同承担和提供。如校方可以向入驻团队提供种子资金,好的项目也可以由校方推荐学生自己去和投资机构对接,由企业负责落实资源等多种获得投融资的方式。全方位提供落地化政策,孵化服务不断迭代创新。
(三)“以赛孵化”,激励引导高校创业团队成功创业
高校应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创业大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青年创业大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形式多样的校级创业大赛等,并有计划性地开设创业培训营等培训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和必须的宣传、培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将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例如,天津商业大学主要借助比赛和创业训练营的形式选拔优秀创业团队,比如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等,学校从教务处、各个学院、学生处、团委均非常重视,在赛前开设专门的训练营来鼓励学生积极报名,通过训练营的方式选拔好的项目。校方负责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评审,学生首先提交商业计划书,再做项目路演,经现场评委提问,交流,打分等环节,最终确定可以入驻的名单。经筛选入驻创业中心的团队不但可以免费使用其提供的办公场所、获得相应的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来自校内外创业导师的一对一指导,更多的接触培训、参观、交流活动及创业比赛的机会。
(四)打造创孵导师库、创孵人才库,全方面保障创业团队可持续发展
在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上,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师资来源,依托自身教师资源打造创业学术导师、创业政策导师队伍,依托校企深入合作打造创业实践咨询类导师、创业投资类导师,为入驻基地的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提高基地新兴群体创业的成功率。同时设有专门的薪酬或职位激励,促进创业导师队伍的稳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创业孵化服务内容等方面共同推进。新媒体生态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汇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效平台。加之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相关政策的支持导向,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机遇和便利。因此,高校应借助立体化孵化服务的打造,加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有创业意愿或创业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加务实落地的资源,共同助力其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推动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改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模式的建议

下一篇: 改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模式的建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