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门画派园林山水画隐逸修心圆融的人文艺术美
------------对建构中国大美术观的哲学思考
苏州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道纵横,湖泊罗布,山庄园林映带其间。春秋时已有皇家苑囿,苏州城西北虎丘山是春秋吴王离宫。魏晋南北朝出现私家园林,唐、宋、元、明、清有文人画家造园,追求身居繁华而又享受山水林泉之美,正所谓“富贵山林”。明中期苏州富庶,修造园林到高峰,明代“城中就有园林230多处,超出历史总和一倍还要多”。1著名园林有宋代的沦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等。私家园林也是白居易所想往“中隐”2 的理想家园,是中国文人士夫生存理想的完美体现,是出与处、仕与隐、闹市与山林的完美结合。明代《园冶》作者计成既是造园家也是画家。他“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3另一部造园理论《长物志》,作者文震亨(文征明曾孙)也是画家,证明中国造园艺术与画理相通。造园常常依据画理画本,中国画论特别是中国山水画论,如谢赫的《古画品录》,笪重光的《画筌》,郭熙的《林泉高致》等画论都对造园有指导,造园与山水画理论异质同构。苏州园林兴盛的同时,戏曲小说、刺绣雕刻等以及文人的诗文、书画、收藏、品茗、游赏这些世俗与雅逸的生活风尚共同出现在吴中的市民阶层,俗与雅相互碰撞,对吴门画派画家的诗风、画风与生存方式冲击、整合并渗透。吴门画派画家是隐而不仕的在野文人,同时又是身居闹市以卖画撰文为生的职业画家,他们生活在闹市中的幽静园林,创作园林、庭院、斋室题材的山水画。本文以沈周、文征明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明中期园林风格展开论述。
一 吴门画派以园林庭院托古修心圆融其心斋
明代山水画没有五代、北宋光辉灿烂,也无元四家个性鲜明擅于抒情,更未出现赵孟頫那样能“托古改制的领袖” 4式人物。陈传席在评到明代绘画时说“明代的绘画成就不是太高。也不可能太高,这和它的时代精神有关”。5 诚然,明代还有徐谓、陈老莲、董其昌等名家其花鸟、人物、山水都有独特风格,但整体元明绘画受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思想影响,“元代画家的画不师于李、郭,便师于董巨。元之后中国山水画一直在‘古意’中寻找出路……明中期吴派兴起,又回到董巨、元四家中去”。6 吴门画派画家虽各具风格,但整体上较为接近。郑午昌在评文征明时说:“衡山画本满世,未见卓然惊人者”。7 从沈、文的绘画作品亦可看出诸多摹古之作,但他紧接着又说“第其一段翩翩文雅之趣,自溢毫指间,有非戴进,陆治辈所能仿佛。故士人争相购求,以为奇玩”。8 郑午昌在列举文征明最著名的画作和最被士大夫赏识的作品中,可从画题看出一半以上是以“园”、“圃”、“斋”或文人雅居、闲居等为题材的作品,可见正是这些作品更多的透露出他的“翩翩文雅之趣”,且在文征明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数量也较多。刘纲纪在谈到文征明作品时,将其分为四类,也认为成就最高的是他现实感强的描绘吴中胜景和“文人居处游息的庭园” 9的作品。陈传席在评吴门绘画时又说:“吴门画派善画庭院、田园小景,画高山大岭多出于临摹,或从古人画中变出,沈周尤为如此”。 10吴门画派先驱刘珏、杜琼,后学者钱榖等也多擅长此类题材。纵观吴门画派绘画作品,数量较多、艺术价值较高的大多是他们以园林、庭院为题材的绘画。
以园林、庭院、斋室为题材的绘画,元代已有涉及,如朱德润的《秀野草堂图》、张渥的《竹西草堂图》、赵原的《合溪草堂图》、徐贲的《狮子林图》、王蒙的《西郊草堂图》以及倪瓒的《狮子林图》等##end##。而此
|
沈周、文征明等吴门画派画家好结友,游历雅集,园林便是他们幽居雅集的重要场所。他们又以吴中山水和日常生活所见为绘画题材,而且这些画作多是他们重要的代表作。沈、文等多是在野文人,虽有生活之累,但与元四家漂泊凄零的生活相比,他们大多生活的比较闲暇,没有家国之恨。那些描绘吴地山水坡坨,寺庙园林的作品,也多是他们欣赏游历之后的寄兴之作,是他们亲身感受到观察到的实景,既使是历史题材、或理想画境,也是来源于日常所见。吴门画派的园林山水画,体现出画家幽居雅集的闲情野逸,更是以园林庭院寄托古意修养闲暇之心,圆融其心志,居于园林、庭院、斋室其是画家身的斋,画出的园林、庭院与斋室才是画家真正的心斋。吴门画派善画园林、庭院小景也是他们在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些作品不仅有寄托古意的生存理想,更有画家的感受体验,创造出平淡自然的艺术情趣。
二 吴门画派托园林庭院隐世逸情宣泄心性达坐忘境界
绘画源于生活。明初苏州税重,中期政权稳固赋税改革。文化控制缓和,文人、官绅、盐商云集苏州造园,园林庭院成文人画家幽居雅集之所成时尚,为吴门画家园林题材绘画创造了文化环境。
观赏游玩的园林与诗、画等共同构成中国文人生存理想,是人文精神的物化形态,文人画家以诗、书、画、印与园林共鸣。王毅在《中国园林文化史》中提到:“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知识分子的田园生活及其相关艺术创作并非个别,但是像中国古代士人园林在整个社会文化中长期地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则是十分罕见的,而园林与那样众多文化门类共同构成一个结构高度完整,内涵极其丰富的隐逸文化体系,则是绝无仅有”。12当然明代吴门画派画家笔下的园林、庭院题材绘画,也包括在隐逸文化体系之内,和隐逸文化体系的苏州现实存在的文人园林异质同构。“‘隐士’是与中国文化俱生的,中国文化的本质尚谦让、行中庸、薄名利、 鄙财富,这些起初都有助于隐士思想的形成,历来也受了‘隐士’思想影响”,13使儒士们在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同时,在文人的心底还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隐逸”,超出凡尘的约束,成为理想人格的象征。文人士大夫或隐而不仕,或半官半隐,或官而后隐,既使在朝也将“隐”作为更高一层的人格追求。认为隐士更具有高尚的人品。《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文人士大夫始终有着隐的倾向和“隐”的崇拜。文人士大夫追求隐逸就要有与其完美人格相圆融的隐逸去处。园林便是隐逸山川自然去处的缩影。使“士大夫在集权制度的压迫下,在相对独立的小天地里以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保证人格理想的世代延绵……”,14 在此“表现宇宙之间无处不见,至精至微的和谐关系和韵律”。造园者将自然树石之精华集于此,整合圆融成士大夫文人隐世修心理想人格的物化。如战国庄周漆园,魏晋“竹林七贤” 嵇康的“竹林”别墅,陶渊明“归园田居”等都是失意文人士大夫心灵安慰之所。
明中期吴门画派画家多是隐遁不仕或官而后隐的在野文人,如杜琼、刘珏、沈周、文征明等,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师友关系,超然人格,深邃文化艺术修养。明代都穆的《南濠诗话》中写道“沈先生启南以诗豪名海内,而其咏物尤妙”,15 杨循吉的《题沈周画》评“石田先生盖文章大家,其山水树石特其余事耳”。杜琼、刘珏是沈周的老师,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都是诗、文、书、画俱佳。吴门画派画家的隐和元四家孤寂凄凉的隐逸生活有所不同,吴门画派画家多居于繁华闹市,过着市井生活,以撰文卖画为生的隐与‘隐士’的隐及“朝隐”“市隐”都不同。吴门画派画家过着世俗生活,其隐只是不做官,杜琼、沈周几次被推荐做官而不就,卖画为生,衣食无忧,恬淡、闲适、悠然自得。沈周家族“自徵士(沈澄)以高节自持,不乐仕进,子孙以为家法”。16 沈周一生寄情书画。文征明落榜十次,累于功名有父命原因,被荐官不到三年辞官返乡,喜交游、雅集、品茗寄情书画至终老。
吴门画派画家的“隐”是自觉乐观的,无官一身轻,没有元四家的孤愤和家国之恨,在苏州过着名士的生活。沈周有首“市隐”的诗:“莫言喜遁独终南,即此城中往亦甘。浩荡开门心自静,滑稽玩世估仍堪,壶公溷世无人识,周令移文好自惭,酷爱林泉图上见,生嫌官府酒边谈……”。17诗中沈周享受繁华又赋诗作画,放情笔墨,以书画诗赋修心,达隐逸的理想境界。
吴门画派画家以书画诗赋修心,以园林庭院修身。吴门画派先驱刘珏构筑寄傲园,杜琼为自己建东园,沈周构筑有竹居别业,环境清幽,在此赋诗作画,文人雅集,成为沈周实现隐逸理想境界的居所。文征明晚年辞官归乡建玉磬山房,文征明是文人画家也是造园家,吴中这得天独厚的园林艺术胜地,以及自身的学识、画学和鉴赏等才能都为文征明成为造园大师提供了条件,他为御使王献臣主持建造的拙政园,在园林史上也有着突出的艺术价值,他的曾孙文震亨撰写的构园著作《长物志》受家学影响甚深,文震亨与《园冶》作者计成都是画家。画家构园是他们将画理以物化固态绘画方式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游园、居园激起对自然山川的圆融境界。
中国园林与绘画都是中国哲学、美学、文化的物化形态,二者理法上一脉相承,也都是文人内心隐逸理想境界的外化。造园家即是画家,画家亦是造园家,历来有之。如唐代阎立德“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18 王维建辋川别业,白居易在庐山修建草堂,他还提出了“中隐”的理想境界。苏州园林成为怀有“中隐” 理想文人的居所。苏东坡在山东任职时曾为自己造超然台(苏辙命名)。赵孟頫也曾构莲庄。倪云林、曹知白、晁无咎、唐寅包括文征明及其曾孙文震亨、文震孟作为画家都为自己造园,画家构园蔚然成风,证明了园林与画家绘画的关系,文人画家造园融入了诗情画意,使园林如画成为必然结果。园林不仅是理想的幽雅居住之所,同时构园也是如同绘画一般怡情悦性的行为方式。构园过程中也如同他们在纸上经营位置一样,只不过变成立体固态的山水画。吴门画派画家居园、游园、交游、访友、雅集并以此为画作题材表达隐世逸情的人格理想境界。最早文人画家以园林题材绘画是王维的《辋川图》。沈周的父亲、伯父、老师好结友、雅集,并以绘画表达隐居、幽居的情趣影响到沈周。吴门画派画家大部分园林、庭院、斋室的画作是他们游历之后的寄兴之作。沈周好交游,他与当地文人名士结交甚密,常同游吴中山水,沈周虽不像吴宽讲的“足不出吴中”但主要活动于苏州一带。他在所画的《西山记游图》卷中跋曰:“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未能裹粮仗剑以极天下山水之奇观,以自广时棹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而日少厌,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寻其迹,辙放笔想象一林,一溪、一峦、一坞 ……。”他的许多作品即是纪游之作,如《吴中山水全图》、《东园图》、《草庵图》卷等都是对真实景观的描绘。特别是《吴中山水全图》画家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题跋:“吴地无崇山峻岭,有皆陂陀连衍 ,映带于田隅。若天平、天池、虎丘为最胜地,而一日可游三遍;远而光福、邓尉,亦一宿可尽。余岁稔经熟历无虚岁,应日寓笔,画者屡矣!此卷其一也。将涓流之地方,亦可见吴中山水之概,以识其未游者。画之工拙,不暇自计矣。”重要在于后两句,此作是为未游吴中名胜的人所作,所以有着一定的纪实性,而且画时不计工拙,如此绘画多样的目的性是沈周也是吴门画派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征明也是“暇则出游近地佳山水,所至奉迎恐后。居间客过从,焚香煮茗,谈古书画彝鼎,品水石,道吴中耆旧,使人忘返,如是者余三十年。”19 过着闲适的生活,或交游山林或园林幽赏,鉴赏字画,其许多作品也是纪游性质,纪游园赏园的活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真赏斋图》卷,《拙政园图》册三十一幅、《东园图》等。
吴门画派文人画家好结伴交游雅集于园林、庄园或山林已成为当时风尚。如徐贲、高启等人组成“北郭十友”,20文征明、钱同爱等人组成“东庄十友”,21此风尚为吴门画派画家创作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了物质、精神、文化与艺术创作氛围的生成条件。文人好隐,吴门画派文人画家实际上是寄托于园林庭院以闹市求隐世以修心,以园林、庭院、斋室为题材的山水画意境达逸情并宣泄其心性,追求坐忘的艺术境界。
结论
吴门画派文人画家们好结伴交游雅集于园林、庄园或山林、庭院与斋室,喜好建造园林、庭院与斋室。这是吴门画派画家创作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了物质、精神、文化与艺术创作氛围的生成条件。吴门画派文人画家们创作园林山水画,或赠友或寄兴,都是自身心性的宣泄,对游历雅性的再品味。体现出画家幽居雅集的闲情野逸,更是以园林庭院寄托古意修养闲暇之心,圆融其心志,居于园林、庭院、斋室其是画家身的斋,画出的园林、庭院与斋室才是画家真正的心斋。吴门画派文人画家实际上是寄托于园林庭院以闹市求隐世以修心,以园林、庭院、斋室为题材的山水画意境达逸情并宣泄其心性,追求坐忘的艺术境界。更是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寄情于园林山水并以此题材创作园林山水画以求隐世逸情修心圆融的人文精神的生成体现。
注释
1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8页
2 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宴。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离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若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3 明·计成:《园治·自序》。
4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39页。
5 同上,第315页。
6 同上,第251页。
7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93页。
8 同上。
9刘纲纪:《文征明》,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291页
10 刘纲纪:《文征明》,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13页,121页。
1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353页。
12 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00页。
13 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第 页)
14 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29页。
15 转引吴敢:《沈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41页。
16 明·吴宽:《隆池阡表》原载《中国画全集》
17 《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18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19 明末·姜绍书:《无声诗史》。
20 转引李维琨:《吴门画派的艺术特色》一文,载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07页。
21 《明诗综 》卷三十八,见《吴门画派研究》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