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巧用评价语言 促进高效体育教学
 
更新日期:2019-02-18   来源:才智   浏览次数:3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的评价,要重视学生运用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评价以

 
 摘 要: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的评价,要重视学生运用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评价以及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成都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合理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可促进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评价语言

小学体育新课程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呼唤充满活力、生动活泼的体育新课堂。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教学效果等。而教师的评价语言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合适的课堂评价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  
课堂评价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的瞬间的、即时的、即兴的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评价语言中的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手段,它会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关心,教师的评价语言在小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欢呼雀跃,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合理的评价语言,可能会让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形成误导。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完善体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针对如何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正确有效地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真正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问题,通过对课堂评价语言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平时的听课、学习和本人的一些课堂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巧用评价语言,促进高效体育教学。
一、评价语言要及时、准确、有针对性
在体育课上,评价是瞬间的、即时的。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教师的评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各个部分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技术掌握程度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一旦提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后,就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放手让学生练习,而对于学生的练习则不作评价或延时评价。表面看,这样的教学似乎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缺乏了教师评价功能的介入,很难让学生的练习有正确的导向,有质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相应的削减,使课堂教学犹如一盘散沙,费时误事。
同时教师的评价要求准确,也就是说不能有知识性的错误,因此准确评价是教师课堂评价语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一“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在此基础上,用词再考究、语句再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课堂评价语忌单一老套,左一个“很好”,右一个“很好”,久而久之,学生定会感到厌烦,可能学生对你的课堂评价也将麻木。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学生就爱听、听其不厌。教师语言应当有分寸感,评价语言应当恰如其分、婉转。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  
二、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
尊重和鼓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多看多听,发现有学生出现畏惧学习时,作为引导者,要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自信。如果老师常常带着鼓励的语气与学生说话,就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并能提高他们积极性,才能激励他们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有的学生虽然在体能以及技巧方面比较差,但是要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说,当学生和过去比有进步就要及时鼓励:“你看,你比上次进步了,你再来一次,会更加棒的!”有的学生在进行技术技能练习时,有着畏难情绪,我就笑着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完成这个动作!”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孩子,我们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如对于做得特别出色的孩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棒了!”我想,这一句鼓励性得评价,如同春风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从而在学生心田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提高了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言的评价能直接告诉学生自己做得好的是什么,还需改进的还有什么。其实,有时候,非语言的评价学生更乐于接受。非语言评价包括肯定的眼神、鼓励的微笑、赞美的手势,这些动作,无不激励学生幼小的心。 如: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跑完规定的距离,鼓掌给予祝贺……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教师还可以用小红花来奖励他们,他们更能接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巧用评价语言 促进高效体育教学

下一篇: 巧用评价语言 促进高效体育教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