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国内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性解析
 
更新日期:2019-03-06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浏览次数:2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校中的功能定位在当前形势下,国内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中国部分高校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结果来看,其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校中的功能定位
在当前形势下,国内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中国部分高校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结果来看,其效果是显著的。它对于一般高校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知识型教育与品德型教育交融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研究牛津大学及相关世界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发现,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中国近年高校的大面积扩张,高校大学生越发增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现有的条件远远无法满足这一关键因素,因而无法直接采用国外导师制,只能借鉴相关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灵活加以变通实施。国内高校老师上课时间相对较少,所以自由安排时间较为充足,另外部分老师也在承接企业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接轨能力。因此任用校内优秀老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进行学习、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式成长,又能带领大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并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学习效率在得以提升,又能接轨社会。在此过程中,导师对大学生因材施教,导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15以下,对每位大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在学习方法、科研训练甚至职业规划等方面。而指导的形式,既可以小组讨论又可以一对一的交流,还可以进行每周一次的导师辅导课。既能够全方位促进导师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又能够让大学生能真正受到启迪,获得成长。导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不落窠臼,大开大学生的“脑洞”,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陶冶和思维方式的锻炼[3]。导师应着重引导,让大学生主动求知,激发其求知欲,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探索能力,令其有疑问、知探索、会钻研。导师不应仅在大学生生活、论文、就业方面进行指导,也不应仅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层次上,而应全方面的提高其钻研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石。
作为补充,在现阶段国内师资力量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即使实行上述方案可能也无法满足导师的需求量。可聘请社会职业导师、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本专业研究生甚至企业业务骨干担任专业导师,作为现阶段向导师制过渡时的补充。
(二)本科生导师职任定位
导师应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且融洽的沟通,与大学生构成亦师亦友关系,关注大学生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本科生导师职任定位具体如下:
1.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快速由高中向大学过渡,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帮助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进行针对性指导。
2.关注大学生的想法,及时与大学生沟通,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树立良好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提升。
3.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训练,提高大学生对科研探索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对学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大学生自己迸发出新的思想,即让大学生形成专业兴趣,又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理想。
4.如果大学生提出疑问,导师应及时予以解答,不能拖延。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形成在困难面前不后退,知难而进的品质。
5.适时与大学生进行小型的聚会等娱乐性质的活动,融合进大学生的生活中,与大学生亦师亦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国内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性解析

下一篇: 国内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性解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