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当代戏剧   浏览次数:27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四川清音留下的曲目很多,但文字资料较为有限。笔者从事四川曲艺音乐伴奏30余年,为了给以后的研究者留下一些

 

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

四川清音留下的曲目很多,但文字资料较为有限。笔者从事四川曲艺音乐伴奏30余年,为了给以后的研究者留下一些资料,兹谈谈多年来与许多老艺人交谈得知的一些信息。

四川清音最初并非本省“特产”,而是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麻城歌]来自湖北,[鲜花调]原系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滩簧][泗洲调]来自江浙,等等。

我的清音琵琶老师王华德(现四川省曲艺团退休职工)告诉我,他的师父周青云(合江人)于光绪年间在重庆向王少甫学习清音,因此可以说重庆在光绪年间便有了清音演唱。光绪年间以叙府(今名宜宾)泸州一带流行,演唱者多为商船歌妓。民国初年重庆茶楼中演唱清音的艺人,挂牌时都以“叙泸名角”自称。叙府地处岷江流入长江的入口处。泸州地处沱江和长江的会合处,是昔日长江上游水运交通的要口。自流井的盐,荣昌窿昌的布,川南的木材、药材,内江的糖等。各地特产以及云贵边境的物资大都由这里出口。来去的商船云集,商业繁荣。这些商船都来自下江,船上带有歌妓。每当商船泊岸歌妓们即纷纷登岸卖唱,但那时不叫“清音”,而叫“月琴”(因为只用月琴伴奏,故而得名)。泸州清音艺人邓泽州、黄顺玉及川南文联吴传儒老师讲,泸州市有两句俗语形容当时的盛况:“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到了清末明初时就有人“抱姑娘” (抱姑娘近似于收养女),请老师,组织班子,以唱“月琴”为业。仅泸州这种班子(当时叫“海湖班子”)就有八九家之多。后来演唱的人多了生意平淡,有的艺人就迁到别地演唱,“清音”流行的地区也就广泛起来。

王华德老师说,他在1940年代购得《清音妙品》(手抄本,该书王已于1953年赠送给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我们至今未能找到)一书,作者署名“华阳吹篪子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书中用工尺谱记录了高棣华,幺和尚等人唱腔,搜集清音曲牌约120支。但是,成都老艺人(包括王华德自己)也从未听说过高棣华,幺和尚等名字;并且,“吹箎子”虽是“华阳”(清代华阳县治在成都市)人,但并不能说明他记录的是成都艺人的唱腔。据熊青云、罗俊两位老师介绍,在1930年代初,成都有一批清音票友组织“丝竹社”,平时在一起演唱清音(形式近于川剧的“打围鼓”)。其中一位傅龙章,荣县人,弹“大手琵琶”(用五指轮叫大手琵琶;用大、食、中三指轮的叫小手琵琶),擅长大调曲目。傅约生于1860年,从他年龄推算,成都在十九世纪末已有清音演唱。

1930年,重庆唱“月琴”的艺人们成立“清音歌曲改进会”从此“月琴”、“海湖”等名便不复存在。自贡成立“清音会”;成都在1938年成立“书词艺员协会”,下设“清音会”。自此,“四川清音”正式得名。##end##

一个曲种的形成是经过无数艺人长期实践的结果,它有区别于其它曲种的语言、唱腔、润腔手法、音乐结构、演唱方式、伴奏乐器和伴奏方式。当年清音艺人除演唱清音曲目以外还兼唱川剧胡琴戏、高腔戏甚至流行歌曲。我的师母黄德君(现已去逝)在1935年初学习清音时,所唱的《断桥》还是流行全国各地的《孟姜女》曲调

▏1   1   2  ▏3  2   3   ▏5  6   5  3  ▏2    -  ▏

  一    把   手    拉  官    人      断       桥        坐,

▏5  5  3  2  ▏1   2   3  ▏2  1  6  1   ▏ 5  -    ▏

                                           ˙           ˙            

  妻  把  这       从   前   事    细  对   奴 夫       说。

▏5  6  1  ▏ 2  3  ▏2  1 6  5 ▏ 6  - ▏

  ˙   ˙                                    ˙   ˙      ˙

你  的    妻        原    本     不   是  人   一      个,

▏6  2  1  6  ▏5  6  1  ▏2  1  6  1 ▏5  -   |▏

˙           ˙     ˙  ˙                  ˙       ˙

  白       莲        池        中    苦   把  道       学。

清代乾隆年间自下水随船入川登岸卖唱的歌妓她们所唱的并非现在的四川清音只算是些时调小曲,光绪年间流行于宜宾泸州的“月琴”才是四川清音的雏形。1930年重庆成立的“清音歌曲改进会”对四川清音这个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此,清音作为一个成熟的曲种出现在四川各市、县、镇并载入中国音乐史。各地艺人相继成立行会组织,从业人员渐渐增多,四川清音有了较大发展。30年代后期以成都市为例有几个较大的清音演唱班子(艺人叫“窝子班”),每个班子包括班主(一般担任师傅教授学生也兼演唱和伴奏)和演员,加伴奏在内近十人。如刁昆山,他除收学生而外还抱养有几位姑娘卖艺。有刁素兰、刁素秋、刁素群、刁素莲、刁素君、刁素蓉等六人之多。比现在四川省曲艺团的清音演员还多。周青云的班子还取了一个班名——金桂堂。每个班子都有百多种清音曲目。他们有时带班外地卖艺,可以在一处停留半年之久。泸州艺人王桂珍在她供人点曲的折子本上竟写了200多首曲目。

清音艺人行会的成立目的是组织起来保护艺人自己的利益,但是在旧社会的军、警、宪、特和地痞流氓的侮辱欺凌、敲诈勒索面前这个保护显得无能为力,而事实上收效甚微。

四川清音长足的发展是在解放以后。解放后,各地陆续成立曲艺团、队、组,四川清音是必不可少的曲种;李月秋演唱的清音在1956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为四川清音赢得了国际声誉;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青年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志专业从事四川清音词、曲创作;许多热爱民间音乐的同志整理记录了大量的清音曲目并撰写了不少研究文章;……。以上谈到的可以在《四川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查阅记录整理的大量清音曲目和文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乾隆年间在泸州、宜宾歌妓们所演唱的时调小曲,到光绪年间的“月琴”,1930年的“清音歌曲改进会”,迄今已有200多年了。这200多年,四川清音从无到有,虽然是曲曲折折却仍然是不断发展。目前,很多同志在关心清音的改革问题,包括它的内容、曲牌、演唱形式、伴奏形式等等方面,有的已付诸实践。我们深信,四川清音,这个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一定还会在今后的岁月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上一篇: 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

下一篇: 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