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生命无间——评《无间道1》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民族艺术   浏览次数:3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生命无间评《无间道1》内容提要:《无间道1》是香港商业类型片中的佼佼者。与传统同类题材影片相比,它的突破表现在它实现了由注

 

生命无间

——评《无间道1


    内容提要: 《无间道1》是香港商业类型片中的佼佼者。与传统同类题材影片相比,它的突破表现在它实现了由注重讲述故事到刻画人物的转变。在刻画人物方面,影片的表现角度和叙述内容非常独特。它刻画了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个社会价值截然对立的人物,但是创作者显然的人道主义态度使得影片将镜头深入到人物的人性深处,表现了深刻的人性挣扎,反思了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 无间道;人性;悲剧性;


 

《无间道1这部被香港影评界称做拯救了新世纪香港电影市场的作品,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自播映以来,一度拿奖拿到手软。如今,这部已经过去了五年的作品,仍在不断获得美誉。2007年,在纪念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由港台主办、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举办的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中,《无间道1》夺得最佳电影称号。这在每年量产三百余部影片、有东方“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实属不易。

不仅如此,舆论界还称颂《无间道》改变了香港电影的制作模式,其后,跟风之作层出不穷。其影响之大,程度之深,至今不绝。那么,从电影元素来说,影片《无间道1》的开创价值和经典意义究竟在哪里?本文试从文本分析角度探讨它的成功之道。

熟悉香港电影的人都知道,以警匪、枪战、黑社会为题材的影片是香港电影界乐此不疲的类型影片。早期表现善恶对立、黑白对抗,讲述有消费性的故事是其主要特点。到80年代,一批在商业元素包裹下兼注重刻画人性的影片出现,如吴宇森的悲剧英雄系列等。虽然在刻画人物和审美观念上有一定突破,但它仍然沿袭了初期影片中好坏美丑泾渭分明的思路。以《英雄本色1》为例,它在详细刻画一批正面英雄的同时,失落了对反面人物的精细刻画。如果说人性是一个生命概念,那么这种承载了过多价值判断前提的表现角度无疑是有偏颇的。

很显然,从大的类型来说,《无间道1》仍然属于这类题材的商业类型片。但是,它又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影片。在故事层面的情节外壳之下,其重心则是以塑造人物为主,通过深入人物内部,表现了深刻的人性挣扎,并以此展开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

从题材来看,警匪对立是这类影片惯常的思维模式,也是这种类型影片展开叙述和结构故事的关键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开头安排了一次针对韩琛犯罪集团的抓捕行动,从惯常来说,这样激烈紧张的情节高潮一般都被安排在影片最后,接着顺势揭出谜底,结束故事。而为了保持影片情节张力,双方的这种欺骗与反欺骗常常被安排为潜在的斗法过程,作者运用巧妙的隐藏和恰当的暴露来制造看点,吸引观众眼球。在这部影片中,冲突戏被安排在了前半部分,原本的高潮如今变成了序幕。还有,双方的卧底一开始就是显露的,本可利用的悬念亦被舍斥。这表明,影片并不依靠这些作为看点,那么,题材表现的重点何在呢?

原来,在剔除以故事情节因素吸引观众的做法后,影片题材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巧妙变化。影片前面安排的这次情节高潮,同时也是影片题材转折的标志。它表明,影片重心已经由警匪对抗的故事巧妙地转化为警匪双方内部的人性倾轧——双方着手调查自己队伍中的内鬼,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分量已经超过了警匪双方对峙的危险性。正如陈永仁对黄警司说的,不查出内鬼来,你想要我死呀!由叙述故事转到刻画人物,影片的表现角度和叙述内容更加独特。##end##

影片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陈永仁和刘建明。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呢?影片主要刻画了他们身份错位,自我丧失的无奈,表现了他们希望回归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的愿望和共同的悲剧命运。

陈永仁本来是警校的优秀学员,恰恰因为他的优秀,他幸运而又不幸地被派作卧底。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不归路。原本说好是三年期限,但结果是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如今已经快十年了。年限的不断延长,既说明了卧底生活的艰难和危险,又反衬了他的痛苦;既隐含了他工作出色,得到上司赏识,又说明了他愈是做得好愈是无法摆脱苦境的悖论和无奈。为了成为出色的卧底,他不得不干那些“合乎”他身份的事,以争取地位,博取信任,但是身为警察的自觉和为人的良知又使他强烈地自我谴责。他处于矛盾之中,精神异常痛苦,心理危机不断,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刘建明没有陈永仁那么多的磨难,他似乎一切都挺好,在警察部的地位得到擢升,拥有美丽善良的妻子。物质丰裕,精神自得。殊不知,他的虚伪和做作已经被身边最亲密的人观察得一清二楚。她称他有二十八种性格,每天早上起床来就跟自己做戏,很可怕。MARY的话是对刘建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隐喻。如果说陈永仁面临的是忍受,那么刘建明面临的则是选择。陈永仁无法找回自己的身份,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痛苦,那么,刘建明则是在如履薄冰的幸福边缘迷失,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流连忘返。

同时,影片还表现了他们希望回归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的愿望。苦难中的陈永仁是这样,幸运之中的刘建明同样是。虽然刘建明目前春风得意,影片前半部分的他确实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尽力替韩琛卖命,没有引起警察部任何人的怀疑,相反,还因工作出色得到提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引得女友的怀疑和感觉,她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怕”,“挺可怜”。特别是他在除掉黄警司之后,原以为韩琛会更加赏识他,结果却发现韩琛在利用他,背着他甚至甩开他在做事。他于是彻底幻灭了。转而寻找陈永仁合作,就是希望回归的标志。

陈永仁既是一个好人,又是一个英雄,但他离幸运就是稍差一分,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同情。他完成了卧底任务,却无法回归。他抓获了刘建明,几乎就要全盘胜利的时候,却又被另一个卧底大B杀害。刘建明开始是一个替犯罪组织卖命的人,但在最后,他请求陈永仁给他一个机会,他的忏悔是真诚的,他说以前他没有选择,现在想选择做好人。但他觉悟之时已经晚了,正如陈永仁说的:“那要看法官让不让你做好人。”尤其到最后,大B突然出现,此时刘建明已经完全无法左右局势了,大B击毙陈永仁,让刘建明再染血债。刘建明身份暴露被抓,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影片刻画的两个主要人物,陈永仁和刘建明分别是警察的卧底和黑社会的卧底,从价值观来说,他们分明代表着正价值和负价值。传统警匪片不但表现他们社会角色的对立,而且更要强调他们性格的冲突和人格的强烈对比。但在《无间道1》中,影片恰恰写出了他们人性中相同的一面,这又是一个突破。

影片在序幕阶段时,刚刚被派到警队训练的刘建明望着陈永仁被赶出警队大门的背影,心里说:“我想跟他换。”影片开头,刘建明到音响店挑选设备,偶遇陈永仁,两个人沟通顺利,感受相同。特别是在试听音乐时,两个人坐同一条凳子,同样陶醉的神态。影片通过这样的画面和细节,充分表现了他们人性深处的同一和相通。影片开头的这两个画面和细节都是隐喻性的,为整个影片刻画人物打下了基调。

陈永仁和刘建明人性的共同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一些。从工作能力来说,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经过三年努力,陈永仁如今已经是韩琛面前的红人,得力助手。而刘建明在警察部更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这跟他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很有关系。在开头一场审问犯人和后面一场击毙韩琛的过程中,他的智慧、谋略和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从个人品德来说,影片更表现了他们普通人性的一面。这主要通过他们的个人生活来反映。前面提到开头挑选音响的场面,很有意味。作为凡人,在普通生活中,他们原来是如此的接近和友好,无分彼此。刘建明对待MARY,和陈永仁对待心理医生的态度多么相似!MARY能够观察到刘建明的心理隐衷,指出他的伪装和可怕,我们可以逆向理解为是因为刘建明对待自己亲爱的不设防造成的。同样,陈永仁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医生。他竟然连自己是警察这样天大的秘密都告诉了她,足可见他对待她的真诚和坦率。在传统警匪片中,反面人物像刘建明之类人极容易被概念性地丑化,而与此同时,像陈永仁这样的英雄则会被概念性地拔高和纯化。而在这部影片中,它既没有刻意拔高正面人物,也没有有意贬斥反面人物,它注重表现了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真实行为和心理。比如,就处境来说,陈永仁确实要艰难得多,内心的矛盾要尖锐得多。影片有一个细节,写他路遇从前的女友,还有自己的女儿,但他并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自己的亲人。虽然影片并没有详述他放弃自己幸福的原因,但是通过两人的谈话,我们可以隐约感到,他之所以失去她,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黑道身份。从这方面来说,刘建明要幸运得多了。他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追求一个成功男人应该得到的幸福。他后来的善恶转变,也就来得更顺理成章,因为他不愿意失去啊!

通过影片对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个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可以透析出创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态度。这种创作心态,是决定这部影片取得深层突破的内在原因。创作者在对待他所塑造的人物时,不是以一种价值判断为预前提,将所有的人物进行好坏分类,然后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定,而是采取了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以一种自然主义的客观性和现实主义的典型性来表现人物。因此,影片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和影片故事的情节发展动力都是人性的表现和流露。

诚如刘建明说的,他在被派做卧底时是没有选择的。陈永仁也是这样。在影片序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为警校学员的他,却因成绩优异而被派卧底。陈永仁做卧底尽管非常称职,但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他打人被抓,黄警司去保释他。影片不是故意暴露他的缺点,而是通过这样的细节真实地表现他。他在心理医生面前流露自己的秘密,并不是他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不知道危险,而是他寻求心理解脱的努力。当得知警察部有内鬼时,他咆哮了。这都是非常真实的自我流露。陈永仁的可贵和伟大不是他的完美,恰恰是他的真实,如痛苦、心理变态、激动和矛盾,是他在如此艰难的工作处境和生活处境中依然坚持住的执着和坚忍。

和陈永仁相比,影片表现刘建明的人性的角度又自是不同。如果说陈永仁每天都想着恢复自己的身份的话,刘建明则是在一个过程中才逐渐有了要求恢复身份错位的人性自觉意识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女友MARY,一个是韩琛。影片中,MARY用自己写作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来隐喻刘建明,第一次,她说那个每天都跟自己做戏的人已经失去自我了,很可怕。这个细节正好安排在警察部缉捕韩琛失败之后。在那场斗智斗勇的抓捕行动中,刘建明的出卖是行动失败的关键因素。MARY的隐喻,就是对他的反讽。第二次,刘建明高升了,由重案组到了内务部,他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公开地要清除自己的竞争对手。MARY因此说他很可怜。MARY的话可以看作是针对他正在进行的行为性质的。第三次,MARY已经知道了刘建明的真实身份,她痛苦地哭了。她说她写不下去,隐喻了她对刘建明的失望,表达了对他改过自新的希望。从刘建明人性觉醒的过程来说,MARY是她的引导者和拯救者。另一个人物韩琛也是刘建明人性觉醒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尤其是韩琛对他的轻视和背叛,是促成刘建明善恶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影片《无间道》的名字源出佛经故事。“无间”指无间地狱,如同我们所说的十八层地狱的最底一层。据说,被打入无间地狱的,都是罪大恶极的人。“无间”之名,既是对身为卧底的两个男人的生存境遇的概括,又是对普通人生和命运的隐喻。

前面提到,影片在表现警匪双方人物时,重点不是突出他们的差别或对立,而是强调他们人性共同的地方,即身份错位、命运无常带给人的巨大痛苦和无法摆脱的无奈。陈永仁虽然是警方的卧底,为打击黑社会势力做出了自己的牺牲,这在普通警匪片中是作为正面人物塑造和歌颂的,而在这部影片中,创作者并没有由此而赋予其更多的同情和认可。影片从头至尾突出的是他的精神压抑、心理痛苦和人生不幸。如果说赋予刘建明以一个善恶终于有报的结局,正好符合了我们传统的心理期待,那么将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也表现得如此凄苦,又是什么意图呢?这会不会使影片主题过于阴暗和低调呢?

单独分析陈永仁这个人物,确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分析他的对立面——刘建明来问答这个问题。影片序幕中年轻的刘建明说自己想跟被开除的陈永仁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这说明了被派作卧底完全是无可选择的命运的安排和指使。到影片最后,他请求陈永仁给他一个机会,他现在想选择做好人。这样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就是他从无可选择到最后艰难地做出选择的过程。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必须要做出决定呢?从情节来看,是韩琛的背叛造成的。从个人感情来说,则是他不愿失去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感情依赖。MARY说她不知道刘建明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他自己应该是知道的,说明她心里面还是爱着刘建明的,这给了刘建明信心和勇气。从个人深层原因分析,刘建明这个人在个人品性上并不是坏人。那么,是什么使得他成为了黑社会的卧底,就不是他个人性格或者品格上的原因了,而是命运的安排和无奈。

不管是陈永仁也好,刘建明也好,他们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无间命运。陈永仁一直在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到韩琛被消灭,自己的任务完成,他始终不要求恢复身份。这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境界。但是,命运在他回归之时陡起波浪,他又一次逃亡。最后,他纠出了内鬼,却又牺牲在黎明前最后一丝阴暗里。刘建明的善恶转变和忏悔,影片同样给了他这样一个结局。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决心做出选择,但他真心选择了忏悔的时候,他却已经因自己的罪行不得不受到法律的追究了。尤其是,影片并不以此为限,而是企图让他继续深陷原来的身份和罪恶中,他想反抗,却不得不继续杀人。陈永仁的回归和刘建明的忏悔最终在命运的驱使下成为泡影。

从抽象意义来分析,无间道不仅是为卧底的陈永仁和刘建明作了人生和命运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和命运的隐喻,影片中的众多人物的命运是这种隐喻的具体展开。

影片人物众多,而不管是警察也好,黑社会也好,几乎无人能够摆脱无间命运的捉弄和苦难。黄警司是掌管陈永仁命运的人,如果说陈永仁是无间地狱的牺牲品,那么从位置上来说,黄警司似乎可以超脱出这样一层关系的笼罩和控制,实际上,他显然无法置身事外。他虽然拥有陈永仁这样的耳目,但是,韩琛同样拥有刘建明,刺探他的秘密。从关系上来说,他无法做到比他的对手更高明,也就无法拥有比他的对手更好的命运,事实上也是这样。那个伪装得很好的阿强,也是警察部派驻的卧底,虽然影片并没有展开对他的描写和刻画,但是,他死于警察枪下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命运的威胁不仅仅来自敌人,也来自于自己人。这才是命运的悲剧性。从大B的存在来看,他知道刘建明的身份,而刘建明则并没有识破他。最后,刘建明要弃暗投明,果然被大B破坏。最潜在的威胁居然就来自自己人。别路一个无意的玩笑就将韩琛的秘密泄露净尽,这不是自己人出卖自己人的最有力证据?无间命运里的人们啊,既要防范对手,又要防范自己人,如果明枪易挡的话,暗箭最是难防的,躲得过初一,又怎能躲得过十五?等待他们的不是悲剧命运又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无间道》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隐喻,它对于陈永仁、刘建明是这样,对于黄警司、韩琛、傻强、大B也是这样。拯救的力量有没有呢?有,比如爱情,但影片显然把最根本的希望寄寓于人性的自我拯救,陈永仁和刘建明是最好的例子。但从刘建明最后杀害大B这一细节来看,创作者已经将这最后一丝亮光彻底掐灭了,浓重的悲剧笼罩着影片,也冲击着观众。

 

上一篇: 生命无间——评《无间道1》

下一篇: 生命无间——评《无间道1》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