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哈佛大学的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更新日期:2019-03-29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浏览次数:23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哈佛大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全球教育的发展时期大致吻合。通过梳理哈佛大学发展史,我们了解到其国际化时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德里克博克(DerekB

 
 哈佛大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全球教育的发展时期大致吻合。通过梳理哈佛大学发展史,我们了解到其国际化时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德里克·博克(Derek Bok)校长的积极推动。继博克校长之后,陆登庭、萨默斯和福斯特均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人才,以上四位校长关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哈佛大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
1971年博克校长开启了哈佛大学国际化的开端。该时期哈佛大学设立了一个特别助理管理国际项目,主要是利用富布赖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me)提供的资金资助哈佛大学学生到国外和这些国家的学生到哈佛大学学习,[ 徐来群. 哈佛大学史[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第25页.]这些相关举措使哈佛大学外国学生地数量大大增加。继任校长尼尔·陆登庭(Neil Rudenstine)传承了博克管理哈佛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哈佛大学的多元化,注重国际交换生项目。陆登庭认为为应对不断增加的国际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世界的需求,哈佛大学要创建一个心灵的帝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和美国公民。[ 徐来群. 哈佛大学史[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第25页.]20世纪的后三十年,哈佛大学在博克和陆登庭两位校长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积极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但此时哈佛的全球性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学生人员构成,特别是国际交换生方面,并未深入到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之中。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校长和博克校长相继推动了新世纪哈佛大学首次通识教育改革。2002年,在萨默斯和文理学院院长威廉·科比(William Kirby)的推动下,哈佛大学成立了新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并自2003至2007年共提交了四份报告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状况进行汇报,然而新通识教育课程标准的最终确立离不开老校长博克。当2006年萨默斯离任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只是“某种形式的指定选修课”[ 曲铭峰,龚放. 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0):1-19.]。此时,博克再任临时校长,积极推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在他的倡导下哈佛大学设立多个工作小组,最终在2007年建立了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此次重要的课程改革的内容将在“全球公民教育实践”一节中做具体介绍。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女校长,也是第一位没有在哈佛大学接受过教育的校长。她与前三位校长的培养学生全球素养的观念相一致,并在积极把“全球公民”思想融入哈佛大学文化之中。她十分强调校园文化多元与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促进异质群体相互学习、和谐共生的需要。福斯特校长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在2017年向新生致辞时指出,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和便捷的情况下,在线学习已经能够使人们得到获取大学学位所需的知识,但是导致大家远离家乡相约在哈佛的原因在于多元文化群体交流的力量,“我们相信社群的功能,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社群中的多样性以及陌生化和差异化元素,让哈佛拥有了非同凡响的大学体验,你们终有一天会发现这个事实。福斯特校长还号召学生们为大学中的多样和差异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宽容地倾听他人的声音,共同建构一个多元和谐的哈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哈佛大学的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下一篇: 哈佛大学的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