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简约美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艺术百家   浏览次数:2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简约美摘要:简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形式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诗画艺术和传统美学都崇尚淡泊、简约,这是一

 

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简约美


摘要:简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形式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诗画艺术和传统美学都崇尚淡泊、简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Abstract: Simplicity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ursuit of the highest realm of formal beauty. Chinese poems and paintings and traditional arts advocates are indifferent to aesthetics, simplicity, it is a fact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several important areasof Chinese art: naive, natural, plain and simply, these are also simple beauty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关键词:传统  美学  简约 

Keywords: traditional aesthetic simplicity

中国诗画艺术和传统美学都崇尚淡泊、简约。

中国的诗词、绘画是最初具有“简约”风格的艺术。中国诗词绘画中“意境”、“迁想妙想”、“气韵生动”和“计白当黑”等理论和表现形式皆直接体现了“简约”风格的内在本质和精髓。特别是“意境”的凝炼更离不开对物象高度的提炼和简化。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朱聋的绘画艺术就具有典型的“简约”风格,其作品对客观真实形象的高度概括的同时,笔墨间流露着纯洁、超脱的气息。就现在看来,“八大山人”的绘画依然散溢着时尚的气息。当然,这里面是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的。如唐、宋时期追求“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风格。但总体来说,简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形式美追求的最高境界。##end##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简约与倡导简约的北欧简约主义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简洁而明晰、纯净而精致、实用而纯朴的那近乎修道士式的清心寡欲、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风格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顺其自然,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简约主义设计风格在看似简单随意的外表下,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媒而合。走出现代欧美的富丽奢靡带来的迷乱和惶惑,从瑞典人的设计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非常吻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中的特殊主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特别是在书法、绘画、音乐和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艺术和工艺设计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是集文学家、科学家、设计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渔等人,除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以外,在设计和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传统和艺术实践使得他们的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以朴素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朴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简洁实用的设计观念。

在文人那里,最高的美正是自然朴素之美。最高的美,真正的美应“敛其芳姿,止其铺丽,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由喜浓丽到尚简朴。由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简洁实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人艺术中“平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想延续多年。逐渐扬弃了文人艺术中雕饰浮华的一面,渐渐达到了返朴归真,以质为美。以简为美的审美境界。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他个人对特定的诗美的追求,更是整个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学境界。而到宋代则正是秉承理学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盛行之时。宋代的人文艺术和设计艺术整体上都处于清淡自然的氛围之中,进一步发展成崇尚以“平淡”为美的思想。宋代文人对朴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对文人艺术中“平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特征的进一步强化。

道家哲学是中国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中国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大致为:布局上求“疏简”、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现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几乎都能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对“色”、“音”、“味”、“乐”等人为文明的否定,主张回归无音、无色、无味的淡然状态。庄子则更是把“天地”“自然”本身归之为“大美”,认为只有自然而然的乐才是真乐,只有自然而然的美才是真美。自然的反面就是虚假造作,是奢糜铺张,这是我们所应极力避免的。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和目标。

中国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其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顺物自然”。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他们都尊重自然而轻视技巧,他们所说的虽然很偏激,但反对伪饰,反对雕琢而崇尚天然淳朴的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就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我国赋色的传统至唐代即己开始势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唐宋兴起的水墨画。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形象简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画中,绝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纯一的墨色,极少用到其它颜色,若用到其它颜色也仅仅是一个点缀。墨色就是黑色,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玄色”,是代表道家精神的颜色。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素朴玄化”所体现的就是道家的色彩理想。墨色是最平淡朴素的颜色,是庄子所谓“纯素之道”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与墨相辅相成的就是“淡”,这里的“淡”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我国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观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简洁,就是白墙黑瓦。黑白分明,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惬意。简约高大的白色外墙上面,少有装饰,就是开窗也很小很小,灵巧而美观,与那些黑色屋脊门楼上方挑出的飞檐形成对比,显得沉稳而凝重、简洁而明朗。这些民居周围都是青山绿水环绕,非常符合道家思想的“返朴归真”、“平淡悠远”的意境。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无论为诗、为画、为文,尚简的风尚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艺术中的疏朗与简朴无处不在,在山水画的构图上、在园林设计中、建筑及室内设计处处都能寻觅到“疏朗简朴”的影子。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空白,有的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最好之处全在于空白。空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空白之处赋予画以无限的生命力。中国画领域画风简洁的画家占有决大多数。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画家梁楷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梁楷,贾师古高足。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擅山水、花鸟。有出蓝之誉。幸而豪放不羁,画分二体:一曰“细笔”;一曰“减笔”,继承五代石恪,寥寥数笔,概括飘逸,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其传世作品《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时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画”。

中国诗画艺术和传统艺术都崇尚淡泊、简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当然,这里面是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的。如唐、宋时期追求“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风格。但总体来说,简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形式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 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简约美

下一篇: 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简约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