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加速进行,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适应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操作型技术工人将会被工业机器人代替,职业院校现在所培养的所谓技能型人才已无法符合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要求,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内容应从以往只突出技能操作向复合型、绿色型和创造型等能力培养转变【6】。职业教育应在完善的职教体系下,在专业结构、协同育人、应用信息化、创意创新创业、中高本衔接、终身教育等方面加快变革、调整和建设。
(1)完善职教体系与相关的标准
职教体系的完善要能体现贯通、衔接、立交和融合。也就是说,要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搭建人才多样化成长路线;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
政府应带头与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一起研究探讨与修订完善职教新工科人才的就业需求、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等级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能力标准、职教教材等,形成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与时俱进的标准,为培养职教新工科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优化专业结构
加快现有职业教育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新工科专业的设置要对接产业,以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对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依据重点产业、行业及岗位发展领域,开设绿色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多专业交叉融合。
职业院校必须依据产业发展来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按照产业岗位需求定制课程教学,实现专业适应力、竞争力与当地经济综合竞争力相匹配,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只有专业设置合理,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应用性突出,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校际联盟,通过校企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基于多平台国际国内富有探索精神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就业、共同发展的校企教科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在教科研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应大力推进合作的深度与力度,让企业真正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把企业真实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把岗位能力要求充分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中;让师生共同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提高师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4)大力推进信息化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趋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新工科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随着云计算各种应用的不断兴起,通过云服务技术可方便快捷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混合云教育平台可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换渠道,形成完整的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