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对策探讨
 
更新日期:2019-04-04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这样的论述: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这样的论述“: 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 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因此,亟需加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对策研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1、“第二成绩单+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依据。类似于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即借助由学校与社区共同组织的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2】。
这种“+”模式,探索服务与学习结合的教学服务体系,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肯定与奖励,对还在观望的学生进行激发,使广大学生树立新型学习实践观念,树立实践育己的主体意识,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2、构建高校与社区沟通渠道。
高校与社区作为两个主体,要想有所联系,必须互相沟通。为此,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指导服务中心势在必行。指导服务中心将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居民和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上,设立相关部门,明确分工【3】,类似于某些高校的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但多出来一个项目部门,负责社区居民需求项目的整理、招标、对接。这种机构可以是像美国一样,作为高校内部一个部门,也可以是像韩国一样以社会组织形式存在。
3、建立专项志愿服务项目。
根据居民需求,遴选专项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对该志愿服务队队员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务专业能力。派遣专项的志愿队进行定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满足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口碑,形成品牌效应,形成以“一”带多的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形成更多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不仅在校媒体上进行宣传,而且还应在其他媒体杂志上下足功夫,扩大自己队伍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志愿者这个大家庭。另一方面可以动员当地社区的长住居民为固定志愿者,以便有效的缓解临时志愿者过多的局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对策探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