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更新日期:2019-04-08   来源:人民教育   浏览次数:2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27年才公开发表,在公开发表前的这段时间,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1.

 
 《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27年才公开发表,在公开发表前的这段时间,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1.列宁的“意识形态观”。列宁根据所处时代与俄国发展实际,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当时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反苏维埃、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这使得列宁的“意识形态观”具有了肯定性意味,并且具有科学性。列宁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他鼓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捍卫马克思主义、保护真理。当然列宁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原则,坚持意识形态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来源于俄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列宁还重视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的构建作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 “灌输”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外部灌输给工人阶级。
2.卢卡奇的“意识形态观”。卢卡奇从肯定性或中性的意义上来描述“意识形态”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在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表现,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等。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普遍存在,“物化”意识也日益渗透到人们头脑中,成为控制人思想的意识形态,他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自觉意志才能使人类免遭灾祸。换言之,当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匈]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2.第129页.]以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克服“物化”意识,领导全世界人类的解放运动。
3.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葛兰西把“意识形态”分为“有机的意识形态”与“随意的意识形态”。葛兰西分析西欧无产阶级失败的原因之后,提出依靠知识分子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斗争,依靠“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共识团结一致掌握政权,所以葛兰西注重“有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葛兰西这里按照等级被划分为:哲学、宗教、常识和民间传说四个层面,哲学为最高级,“哲学是智识秩序,而宗教和常识都不能成为这样的东西。”[乔治拉雷恩著,张秀琴译.《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中国的历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