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语言的魅力
人类利用语言作为表达意念的方法,才使得个体间能够沟通交流。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是要立足于口头、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语文当然首先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表达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绽放语言魅力的课堂。
一、 绽放文本的语言魅力
一篇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件件语言的艺术品,它是借助语言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或作者情感的。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印象、情感、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一篇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很好的凭借。如《阿里山的云雾》一文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段描写把阿里山云雾静止的美着实描绘得生动形象,后面把山风劲吹时云雾的变化也写得活灵活现。像这样的很多好的文章,如果老师不能在语文课上引导孩子好好读、好好品味,就实在体现不出它的价值。因为它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艺术,只有充分发挥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深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得到意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文本的魅力才得以体现。##end##
二、 绽放教师的语言魅力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本身作为学生与文本的中介,如果能披文入境,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的情感定能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而且,教师运用准确的语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用语习惯,使学生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更有灵动性。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点拨升华语、应变语、结语等。教师课堂的艺术也就是这些语言的艺术。
(一)导入的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一开课,教师就应以引人入胜的语言开头,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如:虞大明老师在教学《家是什么》一文时,先向学生提出“你们都爱自己的家吗?”“谁能说说自己的理由?”有三个学生分别发了言,一个说:“我们家很大,有一百多个平方,我爱我家。”一个说:“我有自己的小房间,我爱我家。”另一个说:“我们家有个大花园,我爱我家。”学生回答后,虞老师说:“在回答时,你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的出,你们确实喜欢自己的家。但你们知道家是什么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陷入了沉思,老师马上又说道:“我们先来听两个小故事。”这样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引入了当天的新课学习。
(二)点拨语的艺术
富有趣味性的点拨、阐释,才能使学生不产生厌倦和疲劳感,而是始终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愉快地进行学习活动。如张化万老师在上一堂作文课时,一个孩子在描写张老师的外貌时,也许是习惯了平时的套用语,一写到老人就是“头发花白”,但头发并不花白的张老师当时的点评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听了孩子的描写先是爽朗地笑了几声,然后说:“我花白的头发已经伪装过了,你应该看不到了吧!你说的是假话,今后可要注意观察了,要写自己真实的东西。”说完又笑了几声。张老师的回答既非常灵活地点评了该孩子作文存在的问题,又教育了其他每个孩子写作文中应注意写真实的东西。
(三)激励语的艺术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于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吉春亚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让学生学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一部分时,他让孩子们抓住詹天佑的动作、语言去静读、体会后,是这样激励孩子们发言的:“你的发言很精彩,请把你的智慧写在黑板上!”“你的发言也为我们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真诚的赞美和激励对回答问题的孩子和准备发言的孩子都给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孩子们举手交流的积极性非常高。
(四)结语的艺术
结语包括小结语和总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教师要善于创设让学生感受深刻,回味久远的结语。虞大明老师在教学《家是什么》一文最后的结语,给我,我想可能也给很多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在孩子们学完两个故事,充分理解了家是什么之后,他让孩子们回忆开课时回答的喜欢家的理由,现在再谈谈自己喜欢家的理由,孩子们对家的认识显然也不只停留于“家的面积大,家有一个大花园,有自己的小书房”而喜欢这个层面上,他们也明白了家是他避风的港湾,家是亲情所在地。下课了,值日生喊了起立,老师温馨地提示到:“放学后,别在路上逗留,早点回家!”这句提示不用多说,一定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珍惜家的温馨。
三、 绽放学生的语言魅力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不能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放飞思想,绽放语言魅力,语文课岂不显得干瘪空洞、枯燥无味?况且,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曾提出:“如果词不是作为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语文课岂不缺少了语文味?
杨再隋教授强调的扎扎实实的学语文说到底就是要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说语文!让语文课堂绽放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