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隐形贫困人口”的内涵与特征
 
更新日期:2019-04-16   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42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伴随着生产力显著提升和人民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等新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伴随着生产力显著提升和人民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等新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补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1]。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也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其中,消费方式已经实现了由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昭示着人们对消费品和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随着从温饱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迈进,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需求提升,加上信息时代源自西方的以享乐至上为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思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消费模式,这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而网络信息作为词语符号新的孵化器,为“隐形贫困人口”概念的出现及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隐形贫困人口”概念
“隐形贫困人口”一词脱胎于传统的贫困人口概念,但又不是传统贫困人口概念简单的延伸与翻版,而是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从消费维度判断个人或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词语符号。新时代“隐性贫困人口”,在概念内涵上显然不同于传统一般贫困人口的定义内涵。根据我国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即被认定为贫困人口,收入绝对贫困是划分传统意义上贫困人口的核心标准。而“隐形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然超过了“贫困线”的标准,据统计,“隐形贫困人口”月薪一般在一万元左右,他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绝对满足的情况下,更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其贫困的原因不是收入的绝对贫困,其消费经常超出收入所能承受的收入水平,这种超前消费、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使得隐形贫困人口表面上看似衣食无忧,但本质上是通过透支目前乃至未来的收入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简而言之,“隐形贫困人口”的问题不在于绝对收入低,而在于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现有的收入水平,“隐形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也因超过收入水平的程度与消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二)“隐形贫困人口”的若干特点
首先,“隐性贫困人口”具有高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特点。“隐形贫困人口
的突出特点,不在于传统传统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低而在于消费水平高。与传统贫困人口相比较,“隐形的贫困人口”虽然收入不低,但往往不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控制经济支出,而且还经常性的冲动消费,这种超负荷的消费导致他们入不敷出,最终变成了“隐形贫困人口”。
其次,“隐性贫困人口”选择超前消费模式的生活方式。大部分“隐形贫困
人口”崇尚以个人欲望为出发点的消费模式,他们以及时享乐为目的,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入不敷出,这种“明天赚的钱今天花,将来创造的成果今天享用”的超前消费模式成为大部分“隐形贫困人口”的选择,反过来这种超前的消费模式也是他们成为“隐形贫困热口”的主要原因。
然后,通过消费来获得社会认同的符号。消费模式作为一种生活水平的外在呈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为表达社会身份、地位、品味、群体、阶层以及自我认同等内容的显性符号。在商品经济社会,购买商品除了因为其有使用价值,还因为商品具有符号价值,可以表达身份、阶层、兴趣等符号。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国人购买,不仅是富裕阶级疯狂迷恋奢侈品消费,新兴的“80后”“90后”也成了奢侈品的主力消费群体,也是“隐形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群体。“隐形贫困人口”为了标榜个性、彰显社会地位,选择通过消费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商品来被社会承认,从而获得社会认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隐形贫困人口”的内涵与特征

下一篇: “隐形贫困人口”的内涵与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