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提高职业素养提升供给质量
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正是适应当前产业结构变革的人才需求[10]。把“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以解决职业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完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1.明确“工匠精神”为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被定位于培养技能适用型人才,当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该培养模式不再适应和符合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工匠精神”作为目标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多维度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更能够满足企业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综合需求。
2.实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素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实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从育人层面要建立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素养的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担任着培养“新人才”的重担,必须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拥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实践技能,还要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管理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育才层面实施“工匠精神”既能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获得一技之长,又能让学生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熏陶、职业操守养成等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还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怀、加强职业操守、更具职业追求等,帮助学生向“职业人”顺利转型。
3.构筑“工匠校园”隐形培养体系
“工匠校园”的建立是职业院校发展根基,作为“工匠精神”的隐形教育方式,它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互配套,共同构成了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通过构筑“工匠校园”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能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素养质量,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二)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企业教室”教学模式
1.概念引解和“企业教室”校内培养模式构建
企业教室: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运作为参照,对教学场地进行合理化模块分区,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等相关环节进行适应市场化需求编排,形成了由原先单一的技能培训模式向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递进式培养模式转换。
2.“企业教室”教学模式构建优势分析
(1)“企业教室”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仿真性,能够让参与者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企业人才结构现状、需求状况和岗位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企业不同岗位所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更快地进入生产角色,加快向适合性人才转变速率,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质量。
(2)“企业教室”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既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又能够培养学生设计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产品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引导教学产品开发和生产,虽然不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是兼顾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使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创造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效的帮助学生缩短与企业衔接时间,顺利的融入到企业工作环境中。
3.“企业教室”运行体系设计
“企业教室” 运行体系设计: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分组→模块化分区→团队协作完成“主题式”教学任务→成果市场营销推广。
1.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的整合对于实施“企业教室”体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按照实际生产过程的需求,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规范化、合理化;将现有的分段时教学时间和单一性教学任务进行合理整理,形成“主题式”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具有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技能到创新技能的多层次、多项目的任务组合。通过整合,使教学过程具备生产性特征,学生通过分组实施各岗位工作职责,完成教学任务 [5]。
2.教学过程分组
教学分组是支撑教学模式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分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6]。结合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实施“企业教室”体系过程中,应依实际岗位运行程序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将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岗位分组,设定不同角色模拟岗位,实行定期轮换,组员之间形成合作学习关系。
3.教学场地模块化分区
教学场地模块化分区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教室”体系顺利地运行。现有教学场地在构建时已确定了教学设施、设备的排布与摆放,将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同岗位进行综合性“打包”,易出现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的现象[7]。“企业教室房”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经过多次论证,在不改变教学场地现有布局的前提下,通过“田”字形划分,能够有效解决该类现象,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岗位分组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填充到相应的区域,形成有规律的运转程序,从而既避免了教学混乱现象,又确保了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通过在不同功能区域的练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完成“主题式”教学任务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数,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因场地、内容、时间等内外在因数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只能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教学内容,而在“企业教室”体系中,已将教学场地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岗位职责,对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突出教学效果,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化优化突出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分组在进入“企业教室”对应岗位后,单一环节的模拟岗位是不能完成“主题式”教学任务,只能通过相互协作,才能确保“主题式”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