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经典经济学理论对消费不足的分析
 
更新日期:2019-04-17   来源:财经科学   浏览次数:2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消费问题在经济学界向来备受关注,也是经济学家争论和研究的重点。早期的西方学者意识到消费不足对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巨大负面影响,也就此进行了大量

 
 消费问题在经济学界向来备受关注,也是经济学家争论和研究的重点。早期的西方学者意识到消费不足对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巨大负面影响,也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指出,一个国家应当维持储蓄和消费的相对平衡[[
参考文献:
[] 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西斯蒙第(Simonde de Sismondi)提出人们的各种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消费、享乐和满足自身的需要[[[] 西斯蒙第.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凯恩斯提出,长期来看,受餍足的影响,消费者有边际消费递减的倾向。由此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时诱发投资需求不足,必将引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最终爆发经济危机[[[]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37.]]。而马克思认为,无限扩大的生产和工人有限购买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贫富两极积累、差距不断加大,生产上出现较大的浪费,最终必然陷入经济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鉴于中国消费不足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针对中国持续走高的居民储蓄率,国内外的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得到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基于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袁志刚、宋铮(2000)、Modigliani 和Cao(2004)、汪伟(2009)、芦东和陈学彬(2011)等的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攀升与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是密不可分的[[[] 袁志刚,宋铮.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 经济研究, 2000(11): 24-32.]-[[] 芦东,陈学彬.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基于叠代模型(OLG)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而Chao.Jean-Pierre、E-den Yu(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生命周期假说来解释中国的高储蓄难题缺乏说服力[[[] Chao C C, Laffargue J P, Yu E.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A revaluation [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 22(1): 108-120.]],Kraay(2000)也质疑人口结构因素在宏观上能否为居民储蓄率的快速上升提供有力解释[[[] Kraay,Aart.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eptember,2000,14(3): 545-570.]]。第二种解释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寻找居民消费下降的缘由。李军(2003)、袁志刚和朱国林(2002)、苏良军和何一峰(2006)、杨汝岱和朱诗娥(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军. 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9):5-10.]-[[] 杨汝岱,朱诗娥. 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12):46-58.]]。而纵观从收入分配角度做出的各种解释,大多是基于宏观的数据,相对缺乏微观行为基础。第三种解释主要是基于流动性约束理论,袁志刚和宋铮(1999)、李焰(1999)、万广华等(2001)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企业会更多储蓄和更少消费,居民消费率偏低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备发达[[[] 袁志刚,宋铮.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1999(11):20-28.]-[[]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 经济研究, 2001(11):35- 44.]]。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却并未因金融体系效率的不断提高而有所上升。第四种解释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宋铮(1999)、孙凤和王玉华(2001)、易行健等(2008)认为中国居民储蓄的增加是因为人们未来收入的不确定[[[] 宋铮.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 金融研究, 1999(6): 46-50.]-[[] 易行健,王俊海,易君健. 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2):119-131.]]。但凌晨、张安全(2012)从标准的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分析得出的结果却恰好相反[[[] 凌晨,张安全. 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理论与实证[J]. 管理世界, 2012(11):20-26.]]。近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力度不断加大,却与居民储蓄率持续攀升的现状相悖。第五种解释涉及文化、习惯、家庭偏好等方面因素。李永周(2000)、杭斌、郭香俊(2009)、叶德珠等(2012)等人的研究表明,文化、过去的习惯、改革措施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李永周. 消费文化、消费政策与扩大内需[J]. 消费经济, 2000(02).]-[[] 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 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J]. 经济研究,2012,(2):80-92.]]。但文化对消费的作用向来较为持久且稳定,这可能无法解释2000年以后中国储蓄率快速上升的事实。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经典经济学理论对消费不足的分析

下一篇: 经典经济学理论对消费不足的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