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通过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和家庭规模影响住房需求。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地域结构三部分。人口的社会结构是人口家庭结构的宏观表现。人口的地域结构是指人口在各个区域或城乡之间的分布格局。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家庭户数逐年攀升导致住房需求总量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由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居民的家庭观念和代际关系等千差万别,其住房消费偏好也会随之变化,进而导致其住房租购选择和住房特征选择更加多元化。住房消费偏好主要是指居民对住房区位、配套设施、户型、面积等的喜爱程度。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住房价格、利率、购房者预期和居民储蓄倾向。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与住房需求显著正相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住房价格和利率与住房需求量之间通常具有负相关关系(郑思齐等,2016)[21]。此外,当购房者持房价上涨预期时,住房需求增加;反之,住房需求减少。
(4)制度与政策因素
我国政府作为商品市场的主导者和管理者,主要通过土地划拨和宏观调控等政策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参与主体及其经济活动,包括银行信贷、财政税收和土地供应三个方面。首付款比例、银行借贷利率、期限和额度决定了企业和居民资金使用成本和购房成本,进而影响住房市场供给和需求。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影响社会总产出和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成本,进而改变他们的购买行为。土地招、拍和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间接地推高了土地的购置成本,并最终遏制了企业或个人的购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