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志》已对绍兴城驻军营地的具体地址做了详细的记载,但由于会稽二志均没有附绍兴城图,故仅凭文字记载,读者很难清楚地了解绍兴城驻军的整体格局。本节试图通过结合《会稽志》对军营位置的文字记载和万历《绍兴府志》所附之《旧越州图》,实现图文结合,以期更好地理清绍兴城驻军的分布情况,最终达到分析其驻军总体格局与布防特点之目的。
宋代绍兴城有外围的罗城和内部的子城两道城墙,罗城上的城门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都泗门、五云门、东郭门、嵇山门、殖利门、水偏门、常喜门、迎恩门、三江门。北宋嘉祐(1056-1063)中,越州知州刁约重修子城,时城高20尺,长9800尺,城门有5,其中陆门有镇东军门、秦望门、常禧子城门和酒务桥门,水门即为酒务桥北水门。秦望门在南面,去鉴湖仅百步之遥。城市内部分为厢和坊,至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共有5厢,96坊[《宝庆会稽续志》卷一《坊巷》。]。至此,绍兴城的轮廓基本定型,之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均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小修小补。
府城内的军队分布如下:第一厢,禁军,威捷系将第二指挥,营在第一厢都亭桥;厢军,崇节第八指挥,营在第一厢钱武肃庙东;壮城指挥,营在第一厢北善法寺侧;牢城宁节第二指挥,营在第一厢马坊桥东;第三厢,禁军,威果系将第廿三指挥,营在第三厢水沟坊南;全捷系将第五指挥,营在第三厢水沟坊南;第四厢,禁军,威果系将第廿二指挥,营在第四厢鲤鱼桥东;第五厢,禁军,雄节系将第一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全捷系将第四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威果不系将五十四指挥,营在第五厢卧龙坊;全捷不系将十三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厢军,崇节第七指挥,营在第五厢秦望门;屯驻营在第五厢。[《嘉泰会稽志》卷四《军营》。
]从上面的绍兴城内驻军分布情况不难发现,禁军主要集中在第五厢,共有4指挥,光是其境内的秦望门,就驻扎了3指挥;其次是第三厢,驻扎有2指挥人马;厢军则主要集中在第一厢,有崇节第八指挥、壮城指挥、牢城宁节第二指挥等3指挥人马,其次是第五厢,有崇节第七指挥和屯驻营两营兵马。从中第五厢和秦望门的军事地位凸显无疑,众多兵马聚集于此,显然说明此地当是扼守绍兴城的关键所在。
根据明朝万历《绍兴府志》之《旧越城图》及清代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两者对照显示,秦望门所处之地乃绍兴子城所在地,是宋代绍兴行政机构的聚集地,汇集了包括绍兴府衙、甲仗库、通判厅等众多军政机构。子城西、北两面为卧龙山(又名府山)所环绕,东、南两面筑有城墙,扎营在秦望门和第五厢的军队应当是担负着子城的防卫任务,保卫政治中心是他们的使命,这也就是众多禁军及部分厢军扎营于第五厢与秦望门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