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幼小衔接“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原因和问题
 
更新日期:2019-04-26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浏览次数:39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应然状态下的幼小衔接是儿童逐步适应适合其身心发展差异的教育体系的过程,实然状态的幼小衔接是基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在二

 
 “应然”状态下的幼小衔接是儿童逐步适应适合其身心发展差异的教育体系的过程,“实然”状态的幼小衔接是基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在二者相互衔接的阶段对儿童进行专门的锻炼以适应下一阶段的教育。两种状态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而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存在明显的区别,并且缺乏缓和的过渡期。
(一)存在差距的原因: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段
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是众所周知的,从肉眼可见的校园和活动室环境布置,到一天活动时间的安排、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开展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学是分科教学,学科之间界限清晰,统一课程和教材,以集体教学为主,重视知识的掌握。幼儿园主要是整合课程,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模式,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每个幼儿园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集体、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大部分以主题展开系列活动,没有强烈的学科和知识领域界限,活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想法,在活动中儿童随时都可能更改原有的课程计划,呈现儿童生成的幼儿园课程。两个学段的差异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如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主要是利用表征来思考客体和事件,专注于直观感受,难以注意事物的实质。7-11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了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可逆的,能发现事物的属性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7]但是学段的划分和课程的组织及实施是一种人为的设计,忽略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特征,才会造成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方式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幼小衔接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理想状态偏离幅度较大。
(二)突出的问题: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有研究者认为解决幼小衔接有两个途径,一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统一,二是在两个学段之间设置过渡环节,而在实践中,第一种方式被普遍利用。[ 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08):61-63]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向小学靠近,仿照小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造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不断规范化影响下,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知识的现象锐减,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逐渐转移到社会教育机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幼小衔接“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原因和问题

下一篇: 幼小衔接“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原因和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