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谈谐剧的虚实之美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浏览次数:3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谈谐剧的虚实之美于丹教授在2007国庆期间中央台的特别节目谈昆曲的《于丹:游园惊梦》中谈到:内行看戏不怕看冷场戏,即一个人演

 

谈谐剧的虚实之美

                           

于丹教授在2007国庆期间中央台的特别节目谈昆曲的《于丹:游园惊梦》中谈到:内行看戏不怕看冷场戏,即一个人演的折子戏,因为一个人也可以演得满台生辉,如《林冲夜奔》、《思凡》、《拾画叫画》等。她进一步说道:看戏到最后看的是人性,看的是角儿。

由王永梭于1939年创始的谐剧就是这种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剧种。一人上场,满台生辉,可谓一人一台戏。谐剧里有三种人,第一种是看得见的人,即谐剧演员扮演的角色。第二种是看得见而又看不见的人,就是同第一种人(角色)关系最密切,直接产生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的人,在舞台上必须让观众相信和看得见的人。第三种人是看不见的人,是谐剧中的参加者,在剧中只有三言两语,一晃而过。除了第一种人以外,另外两种人都是看不见的,由此产生了虚与实的表演,而谐剧的道具服装也很简洁,虚实结合。在我看来,谐剧除了具备寓庄于谐的喜剧艺术特征之外,最为独特的特征就是这种虚实结合之美。

产生这种虚实之美首先是因为王永梭在创始这门艺术的时候就是自己编剧,自己表演,通俗警辟,独创一格。这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看惯了戏班大队人马表演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一人独演,无班子,无行头的表演形式,是难以让人相信的。而这种表演形式的方便简洁和节约成本更是有目共睹,王永梭先生曾说:“台上,人越少越好,台下,人越多越好。按谐剧说,一个观众就是客满,一个以上的观众,便是爆满。”这种方便简洁的谐剧在抗战期间,在田间地头发挥出了匕首投枪一般的作用。

但一个人表演的谐剧却不是单纯如白水的。王永梭形容它“是一杯浓烈的山茶,有苦汁,有甜味,也有泥土的香”。它的性质可称为“总体艺术”,因为他融合了诗歌、杂文、舞蹈、戏剧(包括小品和地方戏)的诸多要素,才创始出这新风格的“谐剧”,可谓“天才火花的爆炸”(1948年《南京人报》评论)。从小在川戏环境中受到熏陶的王永梭在川剧中学到了戏曲的虚拟和写意的表演程式,后来又在江安国立剧专跟随曹禺等戏剧家学习了话剧理论与表演,学到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他正是借鉴了戏曲的虚拟化表演程式和道具的使用,又学习了话剧朴实严谨的写实手法,还吸收了曲艺形式的简练,才创造出这一具有独特风格的“多栖动物”。##end##

王永梭还说:“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写作和表演谐剧是需要高度技术的艺术。谐剧一个演员,观众要看得懂,一个演员要通过眼神、语言和形体表现出和虚拟的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的对话和冲突,还要让观众感觉演得像,演得真实,这是需要很高的技艺的,同时还要投入情感。而如果演得逼真动情,就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共鸣,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因此,这种虚实结合的表演又是智慧的,幽默的,情感的,互动的,不仅与台上其他看不见的角色互动,还与台下观众一起互动,产生一种猜测、想象和共鸣。这正如中国书画中讲究的留白,给人一种空间想象的美感。

谐剧是牢牢扎根在人民这块沃土上的,又具备短(容量小)、平(平凡小事)、快(与时代结合紧密)、精(成为精品)的特点,因此不会产生让观众看得费解难懂,当然,这样要求我们在创作谐剧时,一定要表现观众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和语言,才能成功。

谐剧是以实带虚,以虚称实,在真假虚实之间求得艺术上的真实与统一。从而带来一种灵动的美感。这种虚与实表现在道具上,则是应该虚到让观众相信,实到不喧宾夺主。表现在舞台表演上,则是演员在表演上一定要真实生动,采取话剧的写实手法,才能让观众看懂和相信虚的看不见的第二种和第三种人。否则,观众会怀疑表现内容的真实性。如王永梭创作表演的第一个谐剧《卖膏药》里,他的一招一式都是地道的“北派拳法”,从旧社会过来的观众都感到这是与真实生活中见到一模一样,这样看起来才有可信度。1944年王永梭在重庆市大阳沟一川大戏院首次公演谐剧,当演到《卖膏药》打拳的时候,前排有位老先生,脸色红红的,突然站起来大吼一声“对红心呵!”据说这位叫好的是重庆拳术名家余法斋先生。可见王永梭先生对表演写实的高要求。

而对虚的处理上,谐剧则是对服装、道具和化妆的要求上尽可能简洁、写意,只需要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服装的上装必须像,下装则只要过得去就行,如《黄巡官》的上装。道具如一把椅子代表汽车、自来水龙头等,打电话和念信件更是采用空手的表现方法,化妆也不同于话剧的写实和戏曲的脸谱,尽量接近生活。王永梭认为:“化妆、服装和小道具之所以这样简略,可有可无,可真可假,主要是谐剧的形式的特点所决定的。演员扮演的人物真了,他所接触的人和事大多是假定和虚拟,虽然有时依附了道具,总不会全是真的。化妆、服装和小道具越是真,就会显出其他一切越是假。”有了这种虚的处理,在谐剧的表演上便多了谐趣和想象。

来自民间的谐剧如杂文和漫画,短小深刻,诙谐有趣,因此谐剧的虚实表现是符合这个特殊剧种的贴切手法,正因这种虚实相融,才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掌握这种虚实之美,对于我们研究谐剧和创作、表演谐剧都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处理好这种虚实结合表演,则要求演员对角色投入感情去塑造,用真实的情感和感受重现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表现出特定环境中的人性,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满台生辉、精神启迪和艺术美感。

 

上一篇: 谈谐剧的虚实之美

下一篇: 谈谐剧的虚实之美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