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土家族花灯戏旋律、灯词、表演艺术特点初探
摘要:黔东北土家族花灯表演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极富土家族特点,本文就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的旋律、灯词、表演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黔东北 土家族 花灯 旋律 灯词 表演 艺术特点
“跳花灯”是黔东北土家族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每逢新春,从正月初二至十六黔东北土家族村村寨寨都组织了各自的花灯班子,跳起了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尤以花灯最为突出,花灯作为土家人文化的一个艺术精品,在继承和发展中广为流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笔者经过长期的深入调查研究,现就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的旋律、灯词和表演上的艺术特点谈一些探索意见。
一、调式及曲体特点:
众所周知,调式是乐曲的基础,它代表着乐曲的主要内容特点。黔东北土家族花灯音乐的调式大多表现为不完全的五声调式,在音阶的构成上因地方不同形成各自的特点。有三音阶、四音阶,少数花灯音乐中出现较完整的五音阶,其调式主要以三、五度结构和四、五度结构为主,有的则是以上两种调式形态的综合运用。在沿河、德江、思南等地,花灯调式以宫调式、羽调式、徵调式为主,较少运用商调式,角调式基本不用。调式的骨干音多呈现“羽宫商”,“徵羽宫”、“徵宫商”、“羽宫角”等类型,在思南土家族花灯 “羽宫角”的结构中还加入“徵”音,从而构成“羽宫角徵”四音阶以及它们的转达位形式,在沿河土家族花灯调中,则出现“羽宫商角”的四音阶和“宫商羽”的三音阶。黔东北土家族花灯音乐由于其独特的音调和调式特征,使花灯调的旋律极富土家地方特色,总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抒情叙事、载歌载舞、幽默风趣和戏剧等四种类型。以抒情见长的曲调婉转,感情含蓄,旋律起伏较大,较多运用四、五度跳进,偶尔出现七,八度的大跳;载歌载舞的花灯曲调节奏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特点;幽默风趣的花灯旋律活泼、轻快、音调语言性强,善于表达滑稽、风趣、带戏剧的情节;接近戏曲的花灯曲调,引用思南高台戏的特点,他在音乐上已形成了板腔的雏形。
黔东北土家族花灯是将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其曲式体裁较多,因各个地方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看来,主要表现为歌谣体和歌舞体两大类。歌谣体大多是在土家族民歌上下句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句式整齐、唱词押韵,但平仄不严格,句式结构上有五字句,七字句和长短句,曲体形态灵活多变,常见的是一些对应结构,如二句体和四句体,或在二句、四句的基本上所变化的曲体,如“一上二下”或“二上一下”的三句体,“一上三下”或“三上一下”的四句体等。这种变化通常是运用衬词的填充调整完善的,如思南花灯《进花园》、《小采花》是完整的二句体,而《梳妆调》、《五更传》则是二句体的变化所产生的变体,即“一上二下”的结构,一般说来,完整的,规范的句体是非常少见的,除“五更盼郎”较完整外,其它花灯调几乎都是四句体的变异。歌舞体实际上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它常常是随歌舞的需要而变化,因而打破了一般灯调的曲体模式,它既不是二句体,也不是四句体,而是较自由的变奏曲式,即A1A2A3A4…...,在变奏手法上主要是运用加花变奏和移调变奏,如沿河花灯调,《打金钗》、《开财门》、《关寿月》较为典型。##end##
二、花灯灯词的艺术特点。
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源于优美的唱腔、音调和舞蹈表演,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土家花灯词独特的艺术性,它不仅体现了黔东北土家族花灯表演上的艺术性,又体现出了土家花灯艺术的文学性,是土家族文学艺术上的一种精品。
1、灯词内容的广泛性。
花灯戏是黔东北土家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融歌、舞、乐、诗歌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朴实的生活特点,花灯戏的内容涉及较广泛,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民俗、生产、婚恋、生育等方面。可以说花灯戏就是一部土家人的百科全书,就其题材形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爱情题材的灯词:
黔东北土家族花灯唱词中,爱情题材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土家族男女青年通过花灯艺术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丰富情感,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如在《探妹调》、《送郎调》、《花不蓬春不乱开》的唱词中,灯戏通过“唐二”和“干妹子”二人转的说唱表演,表达了土家男、女青年之间爱情上的丰富情感,而在《奴家一见动了心》的唱词中,则描绘了正月看灯途中,两位土家男女一见钟情,而后私定终身的动人故事,充分表现了黔东北土家青年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幸福的大胆追求。
⑵苦情题材灯词:
黔东北土家族花灯唱词中有较多的苦情题材,这类唱词主要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旧社会压迫下所经受的情感之苦,表现了他们艰难生存的痛苦之情,其内容有生活耕耘之苦,受战乱、剥削、压迫之苦,恋情相思之苦,雅片危害之苦等。如《长工之歌》,《抓壮丁歌》、《牧羊歌》等。
⑶叙事题材灯词:
在黔东北土家族花灯唱词中,往往是抒情与叙事的内容并存,抒情借助叙事来实现。在叙事中充分抒情,叙事题材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叙述土家族的历史,生产劳作之事和道德风尚等;二是讲述爱情婚育故事。这类叙事通常较为常见,按照事件的时间和逻辑顺序进行。如爱情故事《奴家一见动了心》唱词中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土家某妻子在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看灯戏中的所见所为,随着故事情节和时间的向前推进,依次反映出土家女子由出门、观灯、遇见少年、一见钟情,求神保佑,私订终身等剧情,完成了女子恋情形象的造型和情感的抒发。
2、灯词聊白的趣味性。
黔东北土家族灯词具有很浓的乡土聊白风格。非常口语化,生活气息很浓,有的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原味乡土话,使人听来格外亲切。聊白,又称道白,是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由“堂灯”不断向戏剧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进而成为花灯灯词中的主要内容。聊白通常采用出场前的开场白,对唱中的夹白或对白两种形式,如灯戏中“唐二”某段开场话为:“聊个白来聊个白,聊个白来了不得,三岁下湖广,四岁下常德,我在常德楼上歇一夜,虱子、臭虫多得了不得,我左一摸,右一抓,摸上臭虫十多斤,把我“唐二”臭了半个月”。这段聊白十分荒唐有趣,充满了乡土气息。随着花灯艺术的不断发展,黔东北土家族花灯聊白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在过去聊白趣味性的基础上,开场前较多的使用表明出场理由的聊白形式,聊白的内容趋向统一,主题较明确,有讴歌时代新风尚和移风易俗的,也有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也有反映计划生育等等。花灯灯词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品,又有创新发展、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
3、灯词内容的歌唱性
黔东北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唱歌对歌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活动,男女相爱,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法贺;丧葬蔡祀,以歌当哭;社会交往,以歌代言;用土家人的话说是,“出门就爬坡,开口就唱歌,看到什么唱什么”。因此。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灯词除了涉猎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外,就是它具有朗朗上口的歌唱性。如沿河土家花灯戏中的《望牛山歌》和《闹灯记》、《土家喜事多》等唱段具有代表性。
4、灯词内容的原始性。黔东北土家族主要分布于乌江流域,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近千年的土司统治下的封闭历史,加上位于边远的“南夷”之地,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使土家文化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文化圈,外来文化的同化和渗透影响较小,因而,产生于这片土壤上的花灯戏形成了独特原始的艺术性,它以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族繁衍、民族迁徒、渔猎农耕、畜牧饲养、衣食住行、婚恋生育等为题材,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崇拜祖先,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古朴民俗民风。
三、表演形式上的艺术特点
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民俗和文化的原因,它在花灯的表演上体现出了土家族独特表演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打座台。打座台是黔东北土家族花灯表演中较为完整的花灯程式,土家人称之为“一夜灯”(即是从天黑表演到次日天亮),其完整的表演程序包括说福式,说春、挂牌、上香、参神、开四方财门、踩闹子、颂寿元、闹三更、采花调、哈蟆调、正月打扮走娘家、打鱼歌、望牛观花、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歌、倒十字、贺主人、采茶灯、闹洋洋、请四神、花灯调白、四平腔和花灯扫膛等二十七套。其中,从“说福式”到“参神”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含说唱跳等内容。在黔东北土家族花灯演出中,说福式是个十分有趣的程序,即一开始灯班就要在门外接受主人家广泛的盘词对话,对得上才能进主人之门,不然,就只有打道回程或另走他处。灯班进屋后完成了“说春、挂牌、上香和参神”的程序后,正式演出的第一个内容是“开四方财门”。“打座台”是黔东北花灯表演中体现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花灯班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内容。
2、打金钱竿。打金钱竿是黔东北土家族花灯表演的开场戏。金钱竿的叫法,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称之为霸王鞭,有的叫莲花闹。将金钱竿与花灯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土家人对花灯创新发展的表现,使花灯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好看。黔东北土家族金钱竿的打法变化较多,有4拍、8拍、12拍、24拍之分,每一拍都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如“懒龙翻身”,“蟒蛇出洞”和“蜻蜓点水”等,表演动作优美,流畅,变化灵活,既有舞蹈性,又有杂耍的特点,唱、跳、打有机结合,节奏明快,动作潇洒、花样繁多、深受土家人喜爱。因而,花灯班每到一处人家,首先是在主人家院坝打上一阵金钱竿,表演中可单人、双人或多人,他们随锣鼓、音乐边打边唱,由院坝到堂院,待金钱竿规定套路打完之后,才是花灯有关程序的正式表演。
3、打闹子。打闹子是黔东北土家花灯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通常是在表演进行到一半以后进行。表演者约十二人左右,一般是分队由四个方向弓身入场,他们每人手执两块竹板边唱边打,其表演中猫弓着腰,或进退,或纵或横,不停地侧身跳跃,在场内时聚时散,交叉穿插,变化出各种造型。表演者一会上打,一会下打,一会左打,一会右打,运作刚劲有力,整齐统一,极富土家原生态舞蹈风格。表演者使用的快板略长,于一般的快板打板时响声较大。打闹子进行到最后,表演者将竹板一齐抛向前方约两米之地,并俯身察看,名日,打卦,据说此举可预示祸福。
4、锣鼓花灯。锣鼓花灯,土家人称地灯或转灯,一般在主人的堂屋、院坝表演。锣鼓花灯在黔东北土家族地区流传甚广,在花灯表演形式中占主要地位。它在伴奏上仅仅使用小锣、大锣、钹等打击乐器,锣鼓花灯在表演上类似东北的二人转,它由演员“唐二”和“干妹子”二人表演,表演中聊白与唱跳相互交替进行,其聊白以逗趣为主,语言上大量使用土家乡村俚语,满口土家乡音诙谐逗人,幽默风趣,抽科打诨,看见什么说什么,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乐器轻打时“唐二”和“干妹子”的表演似微风吹柳,江上波浪,一起一伏,手上配合“水上浮漂”,“蝴蝶抬水”等动作;脚上踩“半边月”。当打击乐重击时,“唐二”和“干妹子”的表演动作起伏较大,粗犷热烈,且速度上快慢交替进行。手上动作有“老鹰展翅”,“黄龙缠腰”等,脚上动作踩“大团圆”。锣鼓花灯演出中气氛十分热烈,是黔东北土家族花灯表演中的高潮部分。
黔东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受中原文化和楚文的影响,同时,又受到蜀文化的影响。特殊的地位环境,人文环境使这块土地保存了完好的文化生态,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家花灯戏便是这种文化生态润育出的艺术奇葩。黔东北土家花灯在贵州“东、南、西、北”四路花灯占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艺术风路,体现了出黔东北土家族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有魅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土家族花灯戏,黔东北各级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到土家族乡村学习花灯戏,通过学习和吸收,将传统的土家花灯戏赋予新的表演形式,并搬上舞台,打造精品。如铜仁文工团创作的《小桥流水》、《闹灯迎春》等花灯戏在参加全国的民族花灯演出中获金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土家山门的打开,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土家花灯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日趋受到山内外更多的观众所喜爱。
参考文献:
1、黔东作家诗歌选,作家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2、铜仁地区文史资料,贵州省铜仁地区文学艺术联合会,2003.12
3、梵净山诗词集,铜仁地区诗词学会,2005.12
4、傩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9第一版
5、土家传统花灯集,贵阳远达印务有限公司,2004.10
6、土家花灯论文集,贵阳远达印务有限公司,2004.10
7、傩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