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好歌为何多出难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当代戏剧   浏览次数:2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好歌为何多出难[摘要]针对当前歌坛歌多声少的现状,笔者通过词曲创作、发表、媒体传播等诸多因素,论述了好歌难出的症结所在,并

 

好歌为何多出难

[摘要]  针对当前歌坛歌多声少的现状,笔者通过词曲创作、发表、媒体传播等诸多因素,论述了好歌难出的症结所在,并呼吁有关方面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提高词曲创作水平,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以此来促进、推动歌曲创作和歌坛演唱的新局面。

[关键词] 好歌  发表   传媒   竞争机制

好歌人人爱听,好歌人人爱唱,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审美的客观需求。多出好歌、多出精品是广大音乐创作者和相关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祈盼。

据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大概创作歌曲11万首之多,应该说在如此之量大的歌曲中,推出几十首好歌,甚至是推出上百首好歌也是正常的,但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每年创作的大量歌曲中,特别是在已经发表或推出的歌曲中,能够真正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接受、推广、传唱的好歌、精品却是少之又少,这不能不引起广大的歌曲创作工作者和有关部门的深思,纵观当今歌坛现状,笔者认为,好歌难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词曲创作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目前在全国广大的词曲作者中,业余作者占大多数,而专业作者则占一少部分,在所创作的歌曲中,好歌精品占一少部分,一般和较差的歌曲占一多部分。有一些作者单凭自己的喜好,曲作者在还不懂基本的创作技法、曲式结构,词作者在还不懂诗与歌词的区别、不掌握歌词“构思巧、角度刁、语言精”等要素的情况下就开始参与词曲的创作了,有些词作者虽然也在刊物上发表了几首歌词,曲作者同样也曾在刊物上发表过几首歌曲,但皆因作品质量平平而无人为此谱曲、演唱。就目前的词曲创作来看,所存在的问题总体可概括表现为:1、歌词创作方面:1)用写诗的手法写歌词。2)模式化与公式化。3)歌词语言过于深奥,缺少通俗美。4)歌词“假大空”现象特别严重,不能贴进生活、贴进感情。5)有的作品立意不清,内容空泛,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6)有的作品为了押韵而顾此失彼,造出了许多病句。7)文理不通、题材狭窄,不知所云。2、歌曲创作方面:1)创作随意性强,缺乏精心构思和设计,想到哪写到哪。2)节奏呆板,旋律直白,缺乏感情色彩。3)创作落于俗套,艺术个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4)模仿成风,雷同成灾,抄袭现象严重。鉴于此,首先要从整体上提高词曲作者的创作水平,这是多出好歌、精品的前提。##end##

2                     发表创作歌曲的刊物相对匮乏

歌曲刊物是歌曲发表、流通、推介与传唱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年来,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能刊发创作歌曲的杂志与刊物屈指可数,如:《歌曲》、《云岭歌声》、《音乐天地》、《音乐生活》、《歌海》等全国性发行的音乐刊物不过十几种,在仅有的音乐刊物中,大多又属于歌曲、文章、行业广告等多栏目的综合性刊物,发表歌曲仅仅是刊物中的栏目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能够刊发创作歌曲的刊物中,按每个刊物平均每年刊发100首创作歌曲计算,把所有全国发行的歌曲刊物加在一起,合计每年所发表的创作歌曲也不过3000余首,很多好的歌曲没有机会发表,某些歌曲作品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演唱,自我产生,又自我消失。还有的歌曲刊物由于专业性强、要求高,能在此刊物发表歌曲的人更少,如:《音乐创作》,此刊物就要求创作歌曲一定要用五线谱记谱或打印,更严格的是还要配上歌曲的钢琴伴奏,这就难上加难了,试想,在全国众多的歌曲创作者中,业余作者占大多数,很多人不会弹钢琴,有的作者虽然会弹钢琴,但水平有限,而为歌曲配钢琴伴奏不仅需要会弹钢琴,还需要有较强的和声理论基础,所以,不是一般人,特别是某些业余作者所能做到的,而只有少数的专业作者才有能力在此刊物上发表歌曲,事实证明,多年来在此类刊物上发表的歌曲很难在群众中传唱,因为目前我国广大群众的音乐水平和视谱(特别是五线谱)能力还没有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也就失去了广泛的演唱市场,所谱的歌曲只能给部分专业人员演唱。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告诉我们,大抵所有优秀歌曲的被广泛认知,都未曾离开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传播,且不说流传至今时间跨度已近大半个世纪的歌曲精品是如此,就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大量深受欢迎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歌曲,也都是经过演唱首先被听众接纳之后才获得其艺术生命力的。另一方面,能用五线谱记谱创作并配上钢琴伴奏,并不证明所创作的歌曲就一定好听,即便有个别好听的歌曲,也因视唱难度大而脱离了广大群众,从而得不到推广与传唱,更何况订阅《音乐创作》这类专业性较强刊物的人本来就少(多为专业人士),这也是好歌出不来的原因之一。还有的音乐刊物表里不一,比如:《XX歌声》、《XX音乐》,可翻开来,却不见音乐和歌曲的影子,而尽是一些影星、歌星的照片、广告和一些无聊的趣闻(甚至是一些丑闻),用以吸引那些身心不健康的读者。还有个别的歌曲编辑,由于个人偏见太重,只看重那些名人和某些专业作者的作品,对一些业余作者,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农村作者的作品,连看都不看一眼。须知,名人的作品不一定每个都是精品,而业余作者的作品也不乏有上品之作,写《常回家看看》、《儿行千里》、《母亲》的作者戚建波不就是一位普通的业余作者吗?这样做的结果同样会使蕴藏在广大业余作者中的一些好的歌曲无缘和群众见面。

3                     商品经济对歌曲创作领域的冲击

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歌曲创作和娱乐也被抹上了一层厚厚的商业色彩。近年来歌曲创作方面的某些“大腕”们早以不靠发表那“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元)了,写企业歌、写广告歌、写专题晚会歌,写一首歌曲,对方就能付给上万元钱甚至几万元钱不止,“小腕”们写一首歌曲挣个几千元钱也是常事。特别是创作一首流行歌曲,既无需要像创作其他歌曲那样绞尽脑汁、反复斟酌,还能获得较高的报酬,何必舍大求小、舍近求远呢?由于利益的驱动,再加上歌曲创作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很弱,一些从事歌曲创作的人承受不住来自外界“钱”的冲击力和诱惑力,从而热衷去谱那些不伦不类、东拼西凑、语句不通、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痴人说梦式的所谓歌词,究其原因就是一个“钱”字,唯“钱”是从,只要有钱可捞,有利可图,不管能不能引起情感共鸣,甚至违心也胡乱谱就,应付交差,把歌曲创作完全变成商业性质,像这样在毫无真情实感的心态下去操作怎能谱出好的曲子呢?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传媒对歌曲的宣传、炒作是带有很强的商业成分的。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作者心境失衡,观察浅显,水平滞后,难以找到生活的新题材、新视角、新语言,这样势必写不出好的曲子来。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歌手只在演唱方面出了些小名,跟着又想在作词谱曲上齐头并进,反正有的是钱,有了钱,在媒体宣传、包装、炒作、演出等方面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然而事实往往是:自古圣人全能少,浑身是刀利难寻。如此这般,怎能不造成歌坛“粗品”“废品”迭出的空前盛况呢!相反,即使有些作者谱出了好曲子,没有“钱”或“权”铺路也休想出得来。难怪人们对当今歌坛早已怨声载道:出来没好歌,好歌出不来。说的还真有几分见地哩。纵观当今中国的复杂现状,要多出好歌实在是难,难于上青天。

4                     歌曲的征集与评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在歌曲刊物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不能不说征集出版歌曲、评比歌曲、推介歌曲在歌曲的流通领域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也确实通过歌曲的征集与评比推出了一些作品,但客观结果是大多歌曲没有唤起足够的回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歌曲的征集、评比与推介上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歌曲的征集与出版。近年来在歌曲的流通领域出现了很多歌曲的征集出版活动,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如:工人歌曲、行业歌曲、民族歌曲、校园歌曲、旅游歌曲、主旋律歌曲等征歌活动。然而,此类的征歌活动大多属于收费行为,主办单位要求作者每首入选歌曲需交100至200元的出版费,还有的主办单位要求入选作者必须要购买一定数量的书,否则将不予刊发。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优秀的曲作者因收费而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试想,只要是有较高水平的作者,哪一个没有在某些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有的甚至发表过很多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还会自己出钱来发表歌曲呢?因此也就导致了大量的好作品很少进到集子中来,而那些水平一般,甚至是顽劣之作却是屡屡皆是,如此这般,又怎么能够推出好的作品呢?此种征歌行为说穿了还是为了“钱”。

2、征歌评奖。近年来一直不断的在进行着歌曲的征集与评奖活动,无论是从大的“金钟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一般性的歌曲评奖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出更多好的作品。然而,结果仍然是人们所期待的好的作品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除了相关媒体的宣传与推介作用(后文将具体阐述)不够到位以外,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把握好雅与俗的最佳结合。评出好歌的目的主要是给群众听的和给群众唱的。要知道当代群众追求的是既好听又好唱的审美标准。好听是前提,能引发学唱兴趣;好唱是归宿,能充分发挥歌曲的作用。何为好听?新鲜、亲切、优美、流畅的旋律就是好听。何为好唱?没有宽广的音域、艰深的转调、繁难的节奏、生僻的音程、庞大的结构就是好唱。有些好歌由于旋律形态超越了一般群众的承受程度(历届央视歌手大奖赛所演唱的歌曲大多如此),只能欣赏,不能演唱。当然,歌坛也需要艺术性较高的歌曲。但不是提倡高雅音乐就一定要搞得那么复杂,如此说来,贝多芬的《欢乐颂》旋律简单、结构短小,又作何解释?近年来评出的大多获奖歌曲可以这么说,优者寥寥,平者多多,很少听到反响。从最有权威性的“金钟奖”来看,去年评出的18首歌曲至今还很生疏,榜首作品《望乡词》还未听到过,可能是推介力度小了点,可能是旋律难度大了点,也可能是题材角度偏了点,造成了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我想评委的眼睛、评委的耳朵不会有偏差,评出的歌曲不能说不优秀,但少有共鸣却是事实,这不得不要反思我们评委的工作。2)过分的追求新意。歌曲创作要有新意是多年来专家们一直所倡导的,而有些作者并不理解“新意”的真正涵义,盲目地追求新意,写出一些“希奇古怪”、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应该说追求新意并没有错,但过分的、盲目的追求新意,就不能平易近人了。作为评委也是如此,不能只站在很高的层面上来看待作品的新意,更应该换位思考,把立足点放在当前广大群众所能欣赏、接受的层面上,歌是唱给人听的,脱离了广大群众这样庞大的听唱与演唱群体,那么所谓的“新意”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3)凭借录音小样,以歌曲的音乐制作和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作为评比歌曲好坏的标准。比赛就是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主办者一定要求递交演唱录音评比,这种做法有失公平,有些业余作者没有条件制作音响,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灵敏的评委完全有能力在谱面上看出歌曲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前都是在没有音响的条件下评比的,却能佳作迭出,而现在大多听唱评判,反让评委听糊了耳,屡屡失误,因为这里有个误导的弊端。很多质量平平的作品,通过大制作、名歌手的包装,常会把评委引入歧途。也不排除评委中存在着只会听音、不会看谱的人,在积极倡导听唱评判的方法。须知,评歌主要是评创作,而不是评演唱。4)某些官员参与和某些评委自身参赛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近年来有不少官员也好凑热闹露一手,于是就有喜欢傍官的曲作者眼睛只盯着一个“权”字,凡有领导参评的所谓“词作品”就抢先拿来急谱以作敲门砖。还有的领导及评委直接谱曲参赛,结果是官与评委相互勾结在评比中获得了大奖,致使很多好的作品得不上奖而无缘和群众见面,获奖的所谓“精品”歌曲大多被沦为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完即刻就丢,没有任何流传和推广的价值。

5                     媒体在歌曲的传播与推介上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能够传播歌曲的媒体很多, 概括起来有广播、电影、电视、网络、音像制品、音乐报刊杂志等。歌曲社会影响力的取得,离不开谱面,(即刊物发表),但毕竟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如果一首好歌能得到相关媒体的大力传播与推介,就一定能够产生长久的生命力。近年来通过歌曲的征集、发表、评选等活动,也的确产生了一些好的歌曲作品,但群众大都不熟悉。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播渠道不畅,力度不足。歌是听的,唱的,听不到或听得太少,不会唱怎么可能流传开来呢?这里,除了对传播环节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之外,还应看到:电视媒体的强势覆盖,使音乐艺术传播的“视觉干扰”变成了“视觉依赖”可见电视媒体对歌曲的传播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如:春节晚会、歌手电视大奖赛、MTV音乐电视、以及其他演出形式的现场直播等,都是通过电视媒体这一传播渠道进行的。既然如此,可为什么好歌还是不多呢?症结在于:1、通俗歌手所演唱的流行歌曲大面积占据着电视、晚会及其他相关媒体的传播市场。不是说流行歌曲不好,流行歌曲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在演唱风格上,自然、潇洒、亲切、载歌载舞;伴奏形式新颖独特,多以电声乐器为主,适当加入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唢呐等;词曲更加口语话,节奏强烈活跃,再加上舞台灯光与音响的配合,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特别是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近年来流行歌曲也曾推出了一些好听的歌,如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陈虹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等等。关键在于其他演唱风格(美声、民族)方面的好歌推出的太少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流行歌曲本身也有某些不足的地方,其他不论,仅就其题材而言,大多为爱情歌曲,如《爱得死去活来》、《让我一次爱个够》、《为爱疯狂》、《很爱很爱很爱你》、《爱情玫瑰》、《人见人爱》等等还能举出一大批,就好象不唱爱情题材就不是流行歌曲了似的,最近在网上又唱红了两首歌:《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均为爱情歌曲,不是说爱情歌曲不好,比如《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一批优秀的爱情歌曲不是也同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吗?问题是在流行歌曲中有相当一些爱情歌曲格调过于低下。歌名如此,歌词之劣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有一首上榜歌曲嗲声嗲气地呻吟:“靠近我,抱着我,好好爱我……我会给你所有快乐。”在《爱最大》里恬不知耻地高喊:“我想为谁生个娃。”《中意她》便厚颜无耻地答应:“为他生个娃。”这样的歌词,说它们诲淫诲盗,皆不为过。爱情不是文艺作品的唯一主题,也不是生命的全部,为什么格调低下的爱情歌曲如此泛滥?一些流行歌曲的制作者(词、曲作者、歌手、音乐制作人)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受高额商业利润的驱使,迎合不健康享受思潮的需要,抛弃了文艺作品的审美原则,忘记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远了崇高,近了奢靡,制造了一批批流行垃圾,表现变态的恋情,赤裸的情欲,庸俗的心理,在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中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流行歌曲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2、某些媒体部门存在着群体中的“垄断”现象。垄断是指少数人享有特权,对歌曲创作、演出各环节运作进行控制的行为。如某些大型文艺晚会长期由名导演把持、名演员占据,他们只管垄断运作,不管老百姓是否喜欢。我们从来不否认,名人的作品不乏佳作,但实事求是地讲,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总是有限的,少数人包打天下就难免力不从心、黔驴技穷。近几年春节晚会为什么没能推出更多的传世之作,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目前这种垄断运作方式的质疑。

总之,好歌难出,不仅有词曲创作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缺少公平竞争和歌曲流通的机制,致使产生于广大专业和业余作者中的好作品,难以得到采用传播,而出于某些“名人”之手的蹩脚作品,却在荧屏、广播、晚会、排行榜等闹得风风火火、沸沸扬扬。广大群众对此并不买帐,更抱怨无歌可唱。我们呼吁歌坛要改革、要建立新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歌曲创作的繁荣发展,才能迎来歌坛的灿烂春天。笔者更坚信,珍珠终会发光,佳作终会流传,而那些“病残之作”注定命运短暂,并成为人们乃至后世子孙的谈资笑柄。让我们期待着!

 

上一篇: 好歌为何多出难

下一篇: 好歌为何多出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