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中国历史一直在它固有的基盘上循环往复。在缓慢到近乎停滞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形成了一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明末,西人来华,三百年窥伺,终以其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文明冲撞间,彼攻我守,节节败退,狼狈不堪,而中国历史也由此前之清一色渐变为斑驳之杂色。时势岌岌之际,中国知识人不由思考:为了挽救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是否必须舍弃“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而代之以西方的制度与价值?无论答案如何,在斯时特殊的时代语境之下,实现西人文化价值在中国之移接已属必然之事。而严复无疑是当时兼采中西两大知识价值系统的“士大夫之学”的典范,他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论说的端绪。下文拟择取严复对“西学中源说”的批判及《天演论》在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新除旧来言明严复在实现西人文化价值在中国的移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光绪五年(1879)二月初九[ 黄克武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严复卷》的导言中提到1878年3月12日严复与郭嵩焘讨论张自牧的《瀛海论》。笔者翻检了《郭嵩焘日记》,后发现时间应为该年二月初九。可参见: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44-445、478-479页。],斯时尚在英国留学的严复与当时担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谈到张自牧的《瀛海论》。张自牧为郭嵩焘多年知交,《郭嵩焘日记》中曾多次记载两人探讨洋务、时事,甚至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郭嵩焘出使英国之前,还保举当时尚为“布政使衔贵州候补道”的张自牧担任二等参赞官,后因张自牧被他事耽搁,遂未能同行。对于二人之交好,严复知道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据《郭嵩焘日记》对该日情形的记述,严复在提及《瀛海论》时,张口就指驳该文有四谬。张自牧在该文中亦提到“天主”二字的流传实始于中国,并力图以此来佐证“西学中源说”之合理性。严复对此直截了当地批驳道:“不识所流传者,其字乎?其音乎?其字Roman Catholic,其音则‘罗孟克苏力’也,何处觅‘天主’二字之谐声、会意乎?”严复又在此时引用左宗棠之言“东西有,中国不必傲以无;东西巧,中国不必傲以拙。人既跨骏,则我不得骑驴;人既操舟,则我不得结筏。”[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7页。]寥寥数语间尽现严复对持“西学中源说”者的讥讽与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