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服饰中蟒服的艺术与审美
〖摘要〗本文作者围绕京剧中蟒服的质地与工艺、款式与造型、色彩与纹样、布局与装饰等方面的鲜明特征,着重论述了蟒服的艺术积淀、实用性、审美性和文化内涵。层层阐明蟒服的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并从中折射出中国服饰追求意境美和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京剧服饰/蟒服/艺术/审美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京剧服饰因其华丽的外表、精致的工艺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蟒服作为在京剧中帝王将相和后妃的服装,源于明代的“蟒衣”,又被称为“象龙之服”,与皇帝的龙袍款式相同,只是所绣的龙少了一爪,为四爪,基本上保留了蟒衣的外部形态和穿用范围。长久以来,蟒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也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象征,既继承了中国服装追求意境美的传统,又赋予了更加鲜明的美学特征。
一、质地与工艺彰显深厚的艺术积淀
蟒服的艺术美源于其材质与工艺。制作蟒服的材质都是自然的丝缎制品,色泽艳丽,质地高雅、珍贵,除了用布、绫、绸、缎外,还大量使用缂丝、漳绒、云锦等贵重的丝织品。并且,服装上的金线基本都是用真金、真银制成,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服饰面料和装饰材料的最高水平。其中缂丝是古代丝织品的奇葩,其工艺特点可通过经纬线的密度、丝线加捻情况及缂织技法等来反映。古代宫廷蟒服中的云肩及图案纹样中的龙纹、祥云纹都是应用了缂织的工艺制作完成的,显现了整个服装的华丽。##end##
蟒服的制作过程需经过图案、刺绣、印绘、缝制等多道工序和多种工艺。其中,主要以手工刺绣为主,绣法也根据人物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别,有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圈金绒绣之分,绒绣俊雅清丽,圈金绒绣富丽堂皇,平金平银绣光彩夺目、大方而有气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蟒服中的盘叠龙,其鱼鳞片的制作工艺采用特定的——叠鳞的绣制方法完成,是平金绣法中最难的针法之一,是不画出鳞片,由刺绣者自己空手盘叠,彰显出其深厚的艺术水准。由此可见,一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的蟒服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二、款式与造型兼顾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实用性,始终在戏曲服饰中占居首要位置的;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国戏曲服装不是历史服装的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舞台造型艺术,其美观的造型有助于演员深化角色塑造。用简单代替复杂,有助于加强演员与观众的沟通。我们不难发现,蟒服就是其中一种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的舞台服装。
蟒服的款式是依据不同角色而有所区别的,来适应舞台的效果。一般分为男蟒、女蟒、改良蟒和旗蟒。男蟒服的款式为T字形,样式是圆领、大襟、长袍,袖端连有水袖,腰间围玉带,腋下开叉,配有异色宽边——摆。女蟒服的款式与男蟒服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穿用时上身配以云肩,挂玉带,下身系裙。改良蟒的款式与蟒服相同,只是刺绣的图案少一些,这是为了减轻重量,利于表演。虽然简单一些,但是地位并不低下,头戴相纱以显示地位的尊贵和职务的显赫。最为典型的是箭蟒,是在蟒的基础上,吸取了箭衣的特点,将蟒服的阔袖及水袖改为的窄袖、马蹄袖口,并腰间束软带,显得精练和威武。旗蟒是代表中国少数民族——番邦的贵族妇女的一种款式,保留了清代服饰原型,借鉴清朝满族皇后的吉服加工而成,没有水袖,穿着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蟒服具有可舞性强的特点。其不束腰的袍式是对原有生活形态的夸张,是艺术的加工,宽大的袍服可以任意摆动,加上创造性的设计——水袖,其白色而悠长的质地除了对整个服装的强烈的色调起到了很好的中和作用,同时还增强了演员表演的力度,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为表演的舞蹈化服务,女蟒利用水袖的摆动,显示女性的妩媚和飘逸;男蟒服利用水袖显示出帝王将相的威武和神气。
三、色彩与纹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戏衣的形式与我国古代的衣冠制度密切相关,既保留了冕服的基本形状和穿用范围,又继承了中国服装追求意境美的传统。蟒服的纹样是京剧服装中纹样最为齐全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吉祥纹样。具体包括:龙纹、凤纹、海水江崖、云气纹、十二章纹样、八吉祥、吉祥八宝等纹样。其中龙、凤是着重显示其身份主要纹样,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与象征意义。
从纹样看,男蟒的龙纹根据角色的性格特征主要分为团龙蟒、行龙蟒、大龙蟒、草龙蟒等形态,其中穿团龙蟒纹是个圆形纹样,形态圆润,风格华丽,显现出生角的端庄、尊贵与稳沉;行龙蟒纹,龙形生动、舒展,昂扬矫健;大龙蟒纹的龙形极为夸张,龙口朝向火珠,龙尾也是甩到肩部,显现出净角气势磅礴,不可一世。而改良蟒中团龙与行龙对比共存,造成了团龙、行龙融合为一体的图案布局,形态动静各异,具有造型艺术中的形式美感。女蟒多以凤凰、牡丹等纹样为主,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来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海水江崖有弯立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等纹样。立水、卧水都能体现将水环绕,奔腾泄流,具有倒海翻江之势,象征人物独霸一方的非凡气概。
从颜色上看,蟒服依据传统的尊卑观念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蓝、湖、香。什么样的人穿用上五色,什么样的人穿用下五色,有严格的规范。一般情况下,上五色穿用者的身份、地位要略高于下五色的穿用者。拿黄色来说,就有两种黄色:正黄色(浅黄),这种黄色只有皇帝才能穿。而太后、太子、亲王则穿深黄色(杏黄色)。红色的蟒表示很庄严高贵,是地位比较高的王侯、宰相、驸马、钦差、元帅才能穿用。绿色的蟒表示威严英武,是地位很高的武官的穿戴,如关羽。另外,还包括一些“绿林好汉”、“草莽英雄”。而穿白色蟒服的大多是少年英俊、潇洒的人物。黑色蟒服的穿戴者多是刚直不阿、性情威猛、豪爽的人物。
四、布局与装饰传承着悠久的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服装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蟒服作为京剧服饰中体现统治阶级地位的代表,其在造型布局与色彩、图形装饰的运用等方面,无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也体现着人物性格的品评和道德上的审视。蟒服中的纹样更是涉及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包括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民俗习惯等等,还集中反映象征父权、象征天人合一的皇权、象征宗教观念的物态和图形。这种装饰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浓郁的传统文化。
1、 服装布局上体现了中国的“中”哲学文化思想。
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中”为:“中,内也。从口、| ,上下通。”蟒服的款式为T字形,从上至下分为三部分,上部分是胸部以上,包括领口和袖子,四条正龙绣在蟒服中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中部为腰部,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下部以下摆为主,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正中为挺立的岩石。整个纹样布局以中垂线为轴左右对称,从领口贯穿至山石、水脚,前胸后背的两个正坐的团龙象征中央集权,这正应和儒家思想中“方位在中央”的理论,与其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核心思想相呼应。下方的海水、山石、红日,又充分表现了天地山水之间,龙腾虎跃的磅礴气势,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江山一统”、“万世升平”“绵延不绝”的寓意。
2、帝王色——黄色体现了中国的“中”哲学文化思想。
蟒服的色彩代表至尊的帝王龙蟒色彩——黄色。在古代,黄色明显具有一种神圣和神秘的意味,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相对应。五行的“行”字,古文象征道通四方,也就是以王为中心的四方,以王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五方布局,东西南北中分别对应“木、金、火、水、土”。《淮南子 • 天文训》中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士,执绳而治四方,其兽黄龙……”黄色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肤色,也是以中原为地理框架,内地表色彩之一的黄色与中央方位相连接。因此,黄色的表象背后是作为根本所在的中央观念。
3、服饰的纹样体现“三教归一”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结合了道教和佛教,明清时“三教归一”,产生了具有中国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浓郁的文化特征在京剧蟒服中以纹样的形式显示出来。在蟒服图形纹样上,汇集了众多的被一直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吉祥纹样。其中,十二章纹样(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是中国儒家学派服饰理论体系的核心,并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也是典型的用各家有代表性的物品寓意吉祥的范例。虚无空灵是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最完美体现。同时,蟒服吉祥图案中的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即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构图中的应用,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道教的服饰纹样“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宝”(宝珠、方胜、玉磐、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八吉祥”( 佛教的八种法器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等在蟒服中有加官晋爵、求福免灾、添福增寿的吉祥之意。这些传统的服饰纹样被采纳到中国俗文化的“福”、“禄”、“寿”、“禧”等象征形象中,进一步构成“同心”、“万字”、“方胜”、“连理”等民俗图案结构。因此,服饰纹样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更加强化。
结语
蟒服作为京剧服饰中的典型服饰,十分具体、充分地体现了京剧服饰所具有深厚的艺术特征、严格的程式规范、鲜明的民族风格等特点,在继承中国服装追求意境美的传统的同时,进一步赋于了更加鲜明的美学特征,从而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使京剧服饰有了更为鲜明的民族特点,使中国戏曲有了更为典雅、高深的气质,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第14页。
[2]《汉语大字典》卷一,“|部中”,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3]陈申 李荣森:《中国传统戏衣》,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
[4]倪南《 “中”论—— 一个字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
[5]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