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1、海域利用不均衡。我国海水养殖业对于海域资源的利用,从空间上划分为海上、滩涂及陆基三种方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半数以上为对海上水域的利用,进一步从池塘、筏式、吊笼及普通网箱养殖的面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海水养殖业多为对近海海域利用。近海资源原始的禀赋性即养殖活动对近海资源获得的高便利性,导致海域空间利用的不均衡。长期形成的对近海海域的依赖,极易造成近海养殖集聚所带来的污染集聚,养殖环境恶化进一步引起资源投入的增加而养殖产量的下降,结果表现为生态经济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近海养殖的生产惯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深远海养殖技术及陆基养殖的发展,导致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
2、养殖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海水养殖方式是养殖技术的重要体现。养殖主体沿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养殖地域分散,养殖资金缺乏,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如此导致占据养殖主体多数的个体养殖户采用的养殖方式落后,多为传统的池塘、筏式和吊笼养殖等,而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采用比例小,养殖技术水平低。传统养殖方式,在养殖主体对产量的过度追求下,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手段,如盲目提高养殖密度,加大养殖饲料等的物质投入及药物施加的程度,会增加养殖水域的环境压力,极易导致养殖品种数量损失,养殖产品质量下降,养殖经济效益低下。提升养殖方式水平,提高养殖手段的集约化程度,对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产出水平有待提高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到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2016年的养殖产量较2007年增加655.8万吨,增长50.2%;我国海水养殖面积也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2016年较2007年增加83.5万公顷,增长63%。海水养殖产量与海水养殖面积的增长幅度大体一致,甚至养殖面积的增长幅度高于养殖产量的增长幅度,说明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增长依赖于养殖面积的增加,也即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单产水平增长很少,甚至是不变或减少的,而实际2007至2016年我国海水养殖的单产趋势线是接近于水平线的负斜率线。单产水平是生产效率最直接的衡量,我国海水养殖的单产变化趋势说明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效率较低,也就意味着海水养殖对自然资源及经济资源的消耗多,生产经营投入过多而产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