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越公其事》的“信”的内涵和早期儒家的异同
 
更新日期:2019-05-10   来源: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信的具体内涵反应在《论语》里的孔子的关于信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个人的道德质量以及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这些都是有关伦理道德的方面的内涵。先秦儒家

 
“信”的具体内涵
反应在《论语》里的孔子的关于“信”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个人的道德质量以及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这些都是有关伦理道德的方面的内涵。先秦儒家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一直强调的便是“仁、义、礼、智、信”,孔子认为这些都是成为君子的应有品质,因此表现在教育上便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的教育主要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可以看出儒家对信的重视。据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的统计中,《论语》中“诚”仅出现3次,“信”字却一共出现了38次。因此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信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君子应具备的品质。两者都非常重视“信”,不同的是儒家所强调的“信”更多的是在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而《越公其事》的“信”内涵表现在“王乃好信,乃修市政……”越人所强调的“信”侧重于具体实行方面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贸易和施政上。
(2)“信”对不同人群的要求
在这方面两者的要求是相同的,从百姓到统治者都希望大家普遍遵守“信”。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质量,如果做人没有诚信是寸步难行的,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如孔子还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诚信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这两个问题上,孔子的看法是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品行,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道德修养方面与文化修养方面,孔子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守孝悌同时也要做到谨慎守信,在这些质量都具备之后如果还有能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越公其事》的“信”的内涵和早期儒家的异同

下一篇: 《越公其事》的“信”的内涵和早期儒家的异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