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叉地带”,路遥小说的表现空间
摘要:“交叉地带”是路遥独创的一个审美意象,其小说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交叉地带”,路遥的“交叉地带”小说中有对土地、农村、农民的热爱与赞美,还有向往城市的思想倾向,这反映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既受农民文化的影响,热爱土地、农民,又有“城市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的观念,向往城市。
关键词:“交叉地带” 热爱农村 向往城市 矛盾心态
“交叉地带” 这一名词是路遥在1981年10月于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是他的独创, 路遥的小说总是试图表现“交叉地带”的生活,讲述发生在“交叉地带”的故事。“交叉地带”既是路遥小说中人物生活的空间,也是作者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交叉地带”上演着人生的悲喜剧。路遥曾经提到“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1]因此,路遥的小说总是试图表现“交叉地带”的生活,让他的人物在城乡“交叉地带”上演着人生的悲喜剧。这是很有意义的设想,也是现实主义小说在题材上的一个拓展,因此,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故事就构成路遥小说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出生于农村的路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城市,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熟悉从农村出来的城市人,以及和这样的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他擅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最熟悉的表现空间——城乡“交叉地带”。并以他对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交叉地带”所具有的广阔的生活空间以及这一空间里的矛盾冲突,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因此,他把自己的审美视角集中到了城乡“交叉地带”,并在这一地带辛勤劳作,终于在我国当代文坛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城乡“交叉地带”文学。这一独树的标志,体现了路遥小说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题材作出了创造性的拓展。##end##
路遥早期的小说:《月夜静悄悄》、《姐姐》、《风雪腊梅》、《痛苦》、《你怎么也想不到》等,反映的大都是城乡“交叉地带”中农村知识青年到城市生活,或农村青年由城市返回农村务农的生活,或知青下乡的生活。但是由于作者的认识以及创作经验不足,这些作品只是写了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人生》的问世,将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学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品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年轻人,在这个“交叉地带”里,他既不是英雄模范,也不是懦夫坏蛋,而是一个“一时分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人物形象。通过高加林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重性,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社会的复杂和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仍然把城乡“交叉地带”作为主人公生活的舞台,他熟悉这里的生活,更熟悉在农村出生、成长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他们经历的种种遭遇和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更是有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因而通过塑造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田润叶等一系列“交叉地带”上生存的人物,全景式的反映了我国从1975年到1985年,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生活及矛盾冲突。
路遥的城乡“交叉地带”小说中随处可见对土地、农村、农民的热爱与赞美。《生活咏叹调(三题)》中的“政委”,梦里“常常是一片黄颜色”,这“黄颜色”就是黄土地,当他回到已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时,“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终于又看见了这亲爱的土地。”《平凡的世界》第五十二章中,路遥借少平的感觉表达这样的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2]他的小说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塑造的农村人物形象,都寄托了他对农村的赞美与怀念之情。路遥表现了家族之间的亲情,这在《平凡的世界》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孙玉厚一家,家庭成员中的和睦相处,可以说是亲情体现的一个典型。路遥还表现了家族之外的友情,少平和金波亲如兄弟般的友情,马建强和吴亚玲之间的友情都是让人感动和向往的。路遥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马建强、孙少平、刘巧珍、田润叶等,他们坚强、善良、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体现了农村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路遥的城乡“交叉地带”小说中还有一个思想倾向:向往城市。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文明程度差别很大,大多数农村人习惯于仰视城市,路遥也不否认城市的魅力,甚至在作品中充满了对城市的向往,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有城市情结,他们为了进入城市,采用各种方式,不遗余力:《月夜静悄悄》中的兰兰,通过婚姻的方式进入城市;《人生》中的高加林,通过“走后门”进入城市;《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的刘丽英,抛夫别子进入城市;《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薛峰,为留在城市,和恋人分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宁可在城里扛石板,也不在家过安稳日子------
路遥小说中既有对土地、农村、农民的热爱与赞美,又有强烈的城市情结,主人公用各种方法奔向城市,他们是矛盾的:向往城市又仇恨城市人,热爱土地,又竭力从土地上挣扎出去,但又不能忘却故土。于是就产生了思想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这也反映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路遥主要接受的自然是农民文化的影响,这是路遥的文化之根所在。路遥能够更加深切的体会、理解农民的感情,在写“交叉地带”的故事时,总是站在农村的角度和农民的立场上,乡情与乡土文化是其表现的主要对象,短篇小说《姐姐》中,既同情被抛弃的姐姐,谴责忘恩负义的高立民,也告诉我们“这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的”!他最乐意也最善于写农村题材,农民的一些最基本的人生原则,如诚实、善良、坚忍等,以及相应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言语习惯等自然地进入他的创作之中。《风雪腊梅》中,冯玉琴被地委书记的夫人带到城里后,农村人的本色不变,执著于爱情,毅然拒绝了地委书记儿子的纠缠,由于恋人康庄变心,冯玉琴再次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山村。
农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好之处,但对于接受过教育的路遥来说,农村毕竟是闭塞、狭小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如何,城市是人类进步的标志”[3],所以,路遥肯定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走出农村,奔向城市的行为。在《人生》中,作家肯定了高加林向往城市的冲动,并揭示了农村青年到城市后也能大有作为的现实,表明了青年应该到最能发挥才干的地方去。《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金波、田润叶、田润生、孙兰香、金秀等通过各种途径奔赴城市,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尽自己的努力工作着、学习着,发挥着自己的特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把农村人的美德带到了城市,如润叶在李向前失去双腿后,不离不弃,悉心照顾他,农民善良的本性在城市中闪光。
城乡“交叉地带”,是当代中国矛盾最集中、冲突最激烈的地方,作家一方面感受、投身于这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反映这里的生活。“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正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立体交叉桥’的认识,正表现了他历史活动家的气度和特点。有了这种俯瞰历史和现实的胸襟,才有对于高加林和孙少平这样的青年的理解和宽容,使他们当之无愧的属于历史,属于现实,同时也属于未来。”[4]城乡“交叉地带”小说的创作,开拓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题材,同时也奠定了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注释:
[1] 路遥,阎纲.关于中篇小说〈人生〉的通信.作品与争鸣,1983.2,35页
[2] 路遥;平凡的世界。路遥文集第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7页。
[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55页
[4] 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文学评论,1994.4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