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位有误,与课程特点不符
大多数学校把《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定位为理论课,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如果计划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4学时之多,实践学时仅为28学时甚至更少,究其原因在于此课程的理论体系较强。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成本核算与分配过程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明细账的登记,对学生的动手性要求较高。所有核算和分配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集在会计凭证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重视学生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领会此门课的精髓。
1.2表格和核算方法多,教师授课难,学生反感
《成本会计》这一课程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计算表格以及成本分配方法较多。例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以及代数分配法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原材料扣除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以及定额比例法六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填列。学生本就难以掌握这些易混淆的分配方法,再加之计算表格的千变万化,教师在讲授时学生有一个数据没有弄清楚接下来的数据就无法计算,更有甚者数据结果计算正确却不能正确填写计算分配表,致使学生较为反感此门课程,平均每学期足有1/3的学生认为这是所有专业课程中最难学的。学生无法带动,教师的授课难度无形中增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