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国务院、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制定了改革途径: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逐步取消高校自办后勤职能,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实现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确定的改革目标是:为使高校摆脱自办社会的负担,从而使高校专心致志抓教学科研;降低后勤运营成本并获得更好的保障效益;最终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之初,为迅速摆脱计划经济体系的行政办后勤、办社会对高校后勤的禁锢,政府出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高等院校出至扩大招生规模和减负降压的需要;社会企业出于进入高校服务性市场谋利的需要,由我国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的改革开启。高校后勤以“规范分离”为标志的行政事业型办后勤的体制障碍被破除。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也参照国企改革的模式,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跨越式的推进,从后勤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计划单列”“分灶吃饭”转变至“分流、分离、门户独立”继而“开放市场、社会化配置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化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手段相继建立,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注重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社会资源,调剂高校的短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开放高校服务性市场,让社会企业接管高校自办后勤和社会的现状,扭转高校“等、靠、要”和“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和计划经济供给制度下后勤的旧体制[1]413。高校后勤的基本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变,组织机构重新建构起“小机关”“大后勤”使高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的行政化集权管理模式得以改革,初步实现后勤服务市场逐步开放、高校后勤各类服务基本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局面,高校后勤保障已具备社会化基础条件。高校后勤资源供给由计划经济时代依赖政府单一的配置方式,转变成为政府仍是高校资源配置的主体提供方,兼容社会资源配置(或由市场资源配置)的多元化方式,应该承认,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使高校后勤现有基本环境发生了很大变革,传统的后勤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必须改革,通过研究,提出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后勤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标准,融入到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的系统中,以此作为推动和提升高校后勤目标责任管理方法,探索一条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