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复吸是指吸毒人员在脱毒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突破操守,重新使用毒品的行为[1]。复吸率高居不下是一直以来戒毒工作未能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国外有研究表明,西方国家在坐拥先进的戒毒设备及方法的情况下,复吸率仍在80%以上[2];在我国,复吸率普遍在9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95%以上[3]。诱发复吸的因素相当复杂,是个体生理基础、心理特征和药物使用环境上相互作用的结果[4]。本研究着重从心理社会的角度,探讨影响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心理社会因素。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人格特质是影响吸毒人员复吸与否的重要因素[5]。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与特殊的情境结合,引发特定的行为[6]。有学者认为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会易化成瘾行为的产生。例如,Sher,Bartholow 和Wood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的成瘾行为会形成某种生活风格,影响个体的人格,并最终导致“成瘾人格”的形成[7];Haedin的研究发现,相比其他群体,吸毒群体的敏感性非常低、情感反应较弱,一般随遇而安;而且他们缺乏对道德规范的尊崇,冲动性和冒险性非常高,可能是一群寻求刺激的人[8]。另外有研究显示,内外向人格对复吸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9],人格特质作为一种预测因素或者指标被用于研究药物滥用[10]。这些研究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药物依赖或复吸与人格特质间的可能关系,但应该认识到人格更多的是与其他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相互作用,而不是单独影响复吸行为。
弗兰克尔最先提出了“生命意义”的概念,他认为生命意义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并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去做一些事情[11]。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首要的动机,当其寻找未果时,就会产生无意义之感的存在空虚,而人们会通过毒品来填补这种空虚[12]。弗兰克尔认为物质成瘾是个人生命无意义感作用下所导致的直接后果[13]。已有研究支持药物成瘾与找不到存在的理由或生命意义有关[14,15],吸毒成瘾者比非成瘾者在对生命意义的界定上更倾向于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