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关于通识课教育
 
更新日期:2019-05-15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浏览次数:2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1)。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博性,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通常,本科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即为广义的除专业教育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军训与体育;以及狭义通识课,即某专业范围内通识课程,如理工科大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1-2)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通用知识和共同价值观。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
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侧重通才教育,即培养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综合素质。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主张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19世纪起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开始倡导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整的人(2)。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通识课教育

下一篇: 关于通识课教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